中和镇情简介
中和位于腾冲西南部,明清时期称缅箐,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中和,源自《中庸》,沿用至今,自古隶属腾越,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于1988年改设中和乡,2011年撤乡设镇。全镇国土面积412平方公里,辖11个社区,64个自然村,16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傈僳族、傣族、景颇族、白族、阿昌族、彝族等民族,总人口4.1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14人。特点主要表现为:
自然资源丰富。中和受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17℃,森林覆盖率76.2%,生态环境优越。地属三江成矿带南部地段,蕴含有锡矿、银矿、铁矿等丰富矿产资源,拥有闫家冲北洞、大村热水塘、勐蚌热水塘、高田小田坝等4处地热资源。境内蝙蝠洞火山溶洞,被腾冲市列入“腾冲火山地热资源国家地质公园重要遗址”。
道路通畅发达。中和自有史记载以来,就是“古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通往缅甸、印度的通道,辖区内高田社区是物资马帮经常宿住的驿站,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途经中和新街、樊家营、高田等社区。以保腾高速、腾陇高速、腾猴高速为主体的高速路网和以腾梁路、腾密路、中马路为主体的二级公路路网奠定中和交通枢纽地位。
民俗文化悠久。中和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戍边文化、傈僳族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特点。中和的皮影戏、滇戏、花灯,特色传统剧目《大舜耕田》《历山访舜》《九狮还乡》《安安送米》等,是中原文化的缩影。寨名“七营八寨”是明代军垦、戍边文化的历史见证。中和境内有大量的民间传说、谚语、山歌、民歌、打孝歌、方言,是多种文化融汇贯通的产物。
文旅产业多样。不断探索旅游经济增长点,打通旅游联农带农富农新通道。围绕“梅林情深”“溪水田畔”“山花烂漫”三个旅游示范区,打造“两山一坝”新格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打造丰绘鸵鸟苑、新岐古镇、归云庄、中营·梅花村、中和樊家营5个3A级景区,全域旅游初显成效。
2023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841万元比上年增收1183万元,增3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66万元,必上年增收616万元,增30%。财政总支出完成5307万元,比上年增848万元,增1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877万元,比上年增540 万元,增16%;上解支出1311万元,比上年增250万元,增24%;基金支出119万元,比上年增58万元,增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