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乡镇动态 >> 正文

红果“智”变|腾越街道下勐连村科技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5-10-26 浏览: 作者:宗文鑫 来源:腾越街道 打印正文

深秋的腾冲市腾越街道下勐连村,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草果香气。与以往“家家熏烤、户户晾晒”的场景不同,如今的草果正被源源不断地送入智能化加工车间。这条今年新投用的智能生产线,正让这个有着四十年草果种植加工历史的小村寨迎来产业升级的“蝶变”。

从“烟熏火烤”到智能加工:破解四十年产业瓶颈

下勐连村的草果种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凭借1700余米海拔的独特气候,草果产业逐步成为全村90%农户参与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产值超400万元。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最开始的零星“家庭式”加工,还是后来的“抱团生产”的作坊式加工,传统的烟熏火烤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加工产业的发展也因此渐渐受到制约——烘烤时间长、效率低、产能受限、天气影响大、加工标准不统一导致品质参差不齐、还存在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等情况。

“以前烤200斤干果要守3天,遇到下雨天还担心发霉,价格也上不去。”加工户董宝云道出了村民们多年的共同困扰。

为破解这一瓶颈,街道将下勐连村草果产业提质增效纳入省级财政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引进智能加工设备,建成集清洗、烘干、筛选于一体的智能化生产线。该生产线采用电力和生物质燃料烘烤,可实时监测并精确控制进料速度、烘干温湿度,日处理鲜草果能力达15吨,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倍,干果出品率从23%提高至26%

“我们只管把鲜草果送进去,全程自动化控制,干草果成品就从另一头出来,而且产品干净、色泽均匀、香味纯正,品质能进药厂,每公斤收购价还能多卖2块钱!”车间负责人董家斌介绍道。

从零星作坊到“党支部+合作社+带头人+农户”模式:重构草果产业生态

“我们村集中了全市60%的草果加工户,但各家规模不同,以前多数都是各自为战。”下勐连村党支部书记董诗伟说道。

智能生产线落地后,村里引进了勐民农牧专业合作社中一户规模较大、经验丰富的带头人承接运营,创新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带头人+农户”模式,重构本村草果产业生态,形成“一户带头,全村协同”的发展格局。“我们不仅自己加工,也向周边农户收购成品,统一销往全国各地,平时在加工之余也把设备租借给其它农户使用,大家都能共享智能化生产的福利。”带头人董家昌说道。

10月投产以来,生产线累计加工鲜草果200余吨,产出干果22吨,加工环节收益达4万元,较往年增长近50%

“以前还要自己去找销路,现在好了,自家门口又有加工处、又有销路!”农户姚澍昌笑着说。

从“红宝贝”到“金产业”: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从传统的木柴竹笆火笼到钢丝网,再到如今的智能化烘烤,下勐连村的草果产业在科技赋能下,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升级、从零散加工到标准生产、从单一销售到全链增值的转变。既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又迎合了市场多样化需求,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

这套智能化设备不仅可以加工草果,也适用于多种中草药。通过合作分成、租借设备等方式,每年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余元,带动周边35户加工户,200余人灵活就业。

未来,下勐连村将继续扩大草果、乌梅、中草药等产业的销售渠道,辐射全市草果加工生产,推动农产品走向集约化、规模化,让小小“红果”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