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腾冲市农村地区道路交通运行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策建议
一、农村道路管理养护基本情况:
2023年腾冲市纳入地方管养公路5216.284公里,其中,县道670.983公里,乡道1686.408公里,村道2858.893公里。农村公路优良路率:县道达到71.1%,乡道达到74%,村道达到70.97%。
二、当前村道安全隐患成因分析:
(一)农村路网还不完善,公路等级不高,部分道路防护设施不足,建设资金压力大
2010年以来,通过“通乡油路工程”、“通畅工程”、“直过民族地区通硬化路项目”工程等项目拉动,我市完成农村道路建设1293.87公路,已经实现全面行政村百分之百道路硬化,实施村组公路硬化1163公里,自然村内道路505万平方,总投资约15亿元。此外,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多数农村公路依山而建,临水临崖,“险、窄、陡、弯”成为腾冲市农村公路的基本特点。受资金条件的限制,部分乡镇道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实施不到位,安全隐患大。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腾冲市交通运输局积极向上级争取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项目,2021年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共126条公路,190公里,完成投资1330万元;2022年实施277项,总里程356.24公里,计划投资1941万元,目前正在施工,完成投资约560万元。2023年生命防护工程,正在进行图纸评审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以新华乡为例:从全乡交通发展状况来看,11个行政村道路总里程280公里公路都属于等外公路或简易公路,有的农民群众生活在远离乡镇政府驻地的自然村寨,在出行上只有乘坐货车、拖拉机等,另外新建道路交通标志、防护墙、防护墩较少。道路两侧村庄、学校较多,交通安全设施严重匮乏,交通安全隐患大。
(二)车辆、驾驶员剧增,但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出行条件的改善,机动车、驾驶员大幅度增加,但受经济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只能满足温饱,买不起性能较好的汽车,购买价格便宜、性能低劣的“二手车”、三轮车,甚至有的购买报废车,外籍车辆等情况时有发生。车况不好是这些车辆的共有特点。这些车辆年限长,安全运行条件达不到要求,而大部分车主迫于生活压力,采取多拉多跑,很少对车辆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车辆很容易发生各种故障,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三)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驾驶员法治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驾驶机动车已逐步成为广大群众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术,车辆的增多必然带来驾驶员的增加,驾驶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并逐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他们的交通法治意识淡薄,交通违法现象极为严重。虽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从多角度大张旗鼓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宣传集中在主要集镇,而在偏远的自然村,宣传力度不够,氛围不浓,声势不大,有的甚至是交通安全宣传的盲区,群众交通安全常识匮乏,只要能实现空间的位移就行。故此,在出行需求与交通安全形成矛盾。
(四)农村合法客运车辆无法满足出行需求,农民乘坐非客运车辆出行频繁
部分边远村寨的客运班次较少,甚至不通车,这样就为非客运车辆提供了市场。农民出行难问题的存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开展交通违法整治的效果不容乐观,存在整治时好,过后又反弹的现象,致使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非客运车辆违法载客在边远村社较为普遍。
三、意见建议:
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好农村路”的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各级各部门要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建设农村公路重要意义的认识,聚焦突出问题,完善政策机制,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乡村振兴助力。
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着力解决运力不足问题;为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上级要从“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高度出发,把农村交通安全工作与当前的“乡村振兴”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把农村道路的养护经费做出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农村道路有人管无钱养护的现状,逐步完善交通安全防护设施、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三是要把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给与地方农村道路交通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客流量;通过买车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客运市场中,用于满足群众短距离出行、赶集的需要,这样既能减少非客车辆违法载人的现象,又能解决群众乘车难和乘车安全的问题。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乡村公共交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非客运车辆违法载客现状。
四是全力落实 “五级五覆盖”,充分发挥社区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积极作用;逐步形成“市政府统一领导,行业主管部门挂钩乡镇、乡镇各部门与社区整体联动”的预防交通事故新机制,加快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进程。按照职责职能范围,有效组织对事故多发、危险点段或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及时整改,在路面维修中认真做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农机部门对所辖车辆乱装滥载深入治理,严厉查处公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违规行为。同时,乡镇要把搞好交通安全作为大事来抓,自上而下,积极投入支持,形成合力,制定措施,按职责原则制定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奖惩制度,并与社区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和纳入年度综合治理考评。实行道路交通安全目标责任制,把交通安全责任、任务分解到每个社区,责任到人,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社会各部门、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支持和配合下,从根本上杜绝和解决乡镇农村和边远山区公路半失管失控状态,真正实现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作用。
五是建立农村交通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创建宣传教育模式,督促地方制定交通安全创建规划,明确阶段性创建目标,落实交通安全建设责任制,定期不定期到社区宣讲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通报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开展送法上门、“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做到“一个社区带一片区”的目的,切实提高群众交通法治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社区要充分利用“6995平台”、广播、微信等大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交通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