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77-X-/2021-0101001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五合乡 |
公开目录 | 乡镇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1-01-01 10:13:10 |
文号 | 浏览量 |
五合乡基本情况
五合乡位于腾冲东南部,东靠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与隆阳区接壤,南与龙陵县龙江乡和腾冲县团田乡、蒲川乡相接,西连腾越镇,北与芒棒乡相邻。龙川江从北向南贯穿全乡,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V”字形河谷地貌。地形以山地为主。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8公里,全乡总面积160平方公里。乡内多为山地,且崎岖不平,乡内森林覆盖率68%,森林覆盖率虽高,但可用耕地较少,耕地面积为17413亩(其中:水田面积12196亩,旱地面积5217亩。),人均占有耕地还不足0.5亩。乡内海拔1200—2200米,海拔最高处在腾朗村小地方的朱佛寺山,最低地方在龙川江边坡脚坝的锣锅田。气候呈典型的立体气候,复杂多样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全乡年平均气温16.5℃,最高温度为36℃,最低为-3℃;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雨季集中在6—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龙川江低热河谷立体气候适合多种作物生长,为发展龙川江流域烤烟、茶叶、特色经济林、石斛、山葵、草果产业奠定了良好的气候基础。
一、基本情况
五合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67个村民小组,214个自然村。龙川江把全乡分为江东和江西两大区域。江东片区有:整顶、腾朗、花寨、金塘、官田5个村民委员会。江西片区有:五合、鹿山、老寨、那弄、象山、丙弄、腊勐、联盟8个村民委员会。
2020年末,全乡总户数9698户,总人口36202人。乡内居住着24个民族,其中较多的少数民族为傣族、傈僳族。联盟社区是傣族聚集的民族村,有傣族2734人,主要集中分布于龙川江沿岸的联社区和整顶的囊嘎村民小组,是保存、弘扬、开发龙江傣家文化较好的地区;傈僳族集中分布于偏僻高寒山区的官田村高家山新寨子村民小组和腊勐村的风吹坡胡家窝子。多年来,全乡各分族群众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经济社会交往频繁、关系密切。
二、历史沿革
1978年,五合公社辖五合、鹿山、象山、丙弄、腊勐、联盟、整顶、金塘8个大队。1979年12月,象山大队分为象山、老寨、那弄大队;整顶大队分为整顶、腾朗大队;金塘大队分为金塘、花寨、官田大队。至此五合公社辖13个大队。1984年3月,五合公社改为五合区,13个大队改为13个乡。1988年1月,五合区改为五合乡,13个乡改为13个村。2000年10月,村改委,全乡13个村改为13个村民委员会,167个生产队改为167个村民小组。
“五合”之名的由来
远些时候,五合曾叫过龙江,不知何时,五合又叫五星公社,龙江之名由龙陵县龙江乡一直使用至今。五星公社之后,有人觉得这个地方应该是天和、地和、昌和、义和、道和五和合一,故更名为五合区,“五合”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天和: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热气和湿气一直滋养着龙江两岸的各种农作物。热气就是低热河谷气候,适宜于多种亚热带作物的生长;湿气就是龙江峡谷属于湿热河谷,冬季和春季会产生大量的雾气,给大量农作物带事水分。热气和湿气,给今天发展龙川江流域优质烤烟奠定了气候基础。
地和:由于龙川江穿乡而过,造就了龙江两岸肥沃的土地,全乡仅有17000 多亩土地,却养活了35000 多人,解决了人们吃饭和用钱的根本问题。
昌和:这里逐渐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愚昧落后的人们走向了科学昌明的新时代。
义和:这里的人们讲义气、顾大局,无论到哪里都“义”字当先、团结无比。
道和:这里的人们追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完美统一,崇文尚教,造化人才。
三、基础设施
交通:保腾公路由东向西贯穿全乡,是我乡主要交通干线,现在是我乡境内唯一的省道过境线。保腾高速公路已通车,高速公路于丙弄村孔雀田设置保腾高速五合出口(距离五合三甲街约1.5公里)。因龙江特大桥的建设工期影响,高速公路指挥部规划建设13公里高速路连接线(连接线按二级公路设计)。乡内县级以下交通道路网形成“两横六纵”道路网络。“两横”一是从城子门至三甲街经丙弄、象山至那弄接香柏嘴,二是从佟家庄至囊烈河。“六纵”一是从三甲街至老寨,二是从三甲街经腊勐到鹿山,三是从三甲街经腊勐至五合,四是从三甲街至整顶接保腾路,五是从三甲街经孔考至保腾路,六是三甲街经联盟、金塘至官田。也还有其他很多交通网络,比如从三甲街经邦听、坡脚坝至团田乡帕引接通腾龙路;从象山经杞木寨、马空树至香柏嘴接腾龙路;从芒棒乡苍甫塘岔路口(蚂黑线K58)经杨柳洼、四岔路到五合、鹿山等公路,也是我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主干道。
集镇:五合乡共有10条集镇,即三甲街、象山、丙弄、鹿山、新房子、整顶、金塘、佟家庄、城子门、山庄集镇。其中:以三甲集镇为中心集镇,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全长700多米,人口规模为9800人,共有商业铺面200多个,临时性摊位780多个。村级集镇象山、丙弄、佟家庄(属联盟社区)、山庄(属整顶社区)集镇基本形成一定规模,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他集镇有待于进一步规划和整治。目前,新一轮三甲集镇的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正在进行,集镇人口将突破2万人。全乡形成了东西互连、产业互补、经济互动的集镇格局,促进了产业富乡、商业活乡进程。
四、农业结构
五合乡为龙川江低热河谷立体气候,适合发展龙川江流域烤烟,烤烟也成为了五合乡的主要经济作物,2020年圆满完成烤烟合同种植面积5850亩,交售产量80万公斤,实现烟农收入2332万元;完成播种农作物总面积60600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0820亩,总产量15808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780亩;完成粮食作物投保面积6320.5亩,保险赔付19.15万元;发放农机补贴资金3.89万元。畜禽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家畜存栏51654头,出栏77608头,家禽存栏112074羽,出栏134487羽,肉类总产量达6282吨,实现产值18846万元。
四、能源
水资源:龙川江从北向南穿乡而过,途径我乡13.2公里,水资源丰富。但龙川江干流途经地带海拔较低,对我乡农田灌溉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业浇灌用水主要是龙川江水系的五合境内支流。五合境内支流有15条:囊烈河、囊嚘河、回龙河、囊浒河、新寨河、浪轩河、丁家山河、江西河、腊勐河、帮听河、后头河、象山河、回龙河、那弄河、小河。这些支流是我乡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灌溉面积3.4万亩。这些支流的河堤均为土堤、基础条件差,渗漏严重,有待于下步治理改造。
沟渠:五合乡沟渠上百条,其中流量在0.25立方米/秒以上的有16条,其余都在0.1立方米/秒以上。
水库:五合乡有小(二)型水库4座,分别是红卫水库(库容量28万立方米)、四岔路水库(库水量14万立方米)、何家大田水库(库水量23万立方米)、小道河水库(库水量18万立方米)。
能源、矿藏: 五合境内现已查明的地下矿藏主要有煤矿、温泉、陨石矿等。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电力、沼气。
煤矿:煤矿主分布在江西河片区,构成主要成条状。九十年代乡企业办组织开采,但由于地壳变动,使煤层移动,不连片,在开采过程中,成本大,储量小,效益低而停产。
温泉:五合乡温泉位于腊勐村革家寨街子坡,属钻孔温泉,温度69度。目前,由当地群众建设开发,水源逐渐枯竭。
陨石矿:分布在象山村马蹄寨。
五、文化、旅游资源
五合一川千回百转,高黎贡山脉自北向南,龙川江秀水依山,沿江沿山旅游资源丰富。
回龙寺,重建于1989年,是我乡唯一申报合法成立的宗教活动场所。创建于道光末年(1850年)的龙安老铁索桥,几经风雨和重建,仍然矗立在龙川江上。在2009年的县级文物调查中,回龙寺、老龙安铁索桥有望被列为县级古文物加于保护。
帕连寨,属傣族村寨,位于五合乡中部,联盟村委会北边。村落大概形成于明末清初。帕连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以“艺术改变乡村”为主题,委托山东寿光先生书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艺术家信王军为主的进行帕连乡村艺术打造。以“诗意、乡愁、艺术、爱情”为关键词,以灯光和诗歌为主题,打造云南最诗意的古寨,以文化、艺术的振兴带动乡村的产业振兴。主要是以诗歌灯光作品创作、灯光装置营造出村内的艺术氛围、村内旧物的艺术化改造、寻找村里有个故事、稻草人守望者、改造电线杆、改造旧房屋为“你们的美术馆”,全程通过策划诗歌朗诵会、围炉夜话、艺术家分享会等艺术或活动、进行墙绘创作,全程用记录片宣传拍摄,通过多家自媒体传播带动,提高知名度,打造网红打卡村。
小地方,小地方是数条古道通过之地,有木瓜树垭口古道、灰坡古道等,曾留下“龙江翻潞江,金银十八岗”的美丽传说,亦有“最美山脊线”之称。从村落往北走2个小时,便可到达朱建山顶峰,上有烽火台、珠佛寺等古遗址,亦是人们行走古道临时歇脚的地方,在此可以回味那些远去的历史。山下是被誉为“树尖上的酒店”——康藤帐篷营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往南出去,可穿越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古道、原始森林,给人以神秘的诱惑。
五合乡龙川江傣族泼水节自1998年在联盟社区佟家庄举办第一届开始,至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一届,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新选址在保腾高速连接线旁联盟社区畹岭自然村建设“龙川江傣族文化园”,2014、2015、2019年龙川江傣族泼水节在此举办,以多元文化的融入,全新展示龙川江傣族泼水节的激情,龙川江傣族泼水节已成为腾冲著名的大型民族文化节日,每届均有近万人参与,其中2018年在龙江特大桥设立分会场,2020年增加龙川江水上游船项目。
六、发展思路
未来,五合乡将继续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培植壮大“生态农业、绿色能源、休闲旅游”三大产业集群,努力构建“粮食、烤烟、茶叶、林果、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格局,扶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木本油料加工、农特产品商贸物流”三大经济增长点,全力抓实“生态环境、民生项目、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四项基础保障,全力打造生态五合、宜居五合、特色五合、发展五合、平安五合、幸福五合,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1年,全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越。主要经济指标中,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8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2:3,综合实力达到全市中上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