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83-3/20250703-00001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猴桥镇 |
公开目录 | 乡镇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5-07-03 17:30:23 |
文号 | 浏览量 |
在祖国西南边陲,猴桥镇国门新村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紧邻国家一级口岸——猴桥口岸。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傈僳族村落,距缅甸甘拜地镇仅5公里。昔日因地处边陲、发展滞后、产业匮乏,被称为“黑泥塘”;如今在党的引领下,村庄红旗飘扬、民居错落、清泉潺潺,处处生机盎然。各族群众携手走出了一条“党建领航、产业赋能、基建提质、文旅融合”的边境幸福村发展之路。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基层党组织是国门新村蝶变的“火车头”。村党总支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与挂钩单位党组织常态化联建共建,强化堡垒作用。构建“村党总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群众”四级组织架构,划分11个党员责任区,组建12个“十户联防”网格,评选12户党员中心户,设立11个党员先锋岗,成立9支党员志愿服务队,16名党员结对帮扶103户群众,织密覆盖基层治理、边境管控、产业发展的党群服务网,形成党员争做“啦的帕”(傈僳语意为“带头做事的人”),人人勇当“阿咪嚓”(傈僳语意为“敢于担当的人”)的氛围。
党员亮明身份,悬挂党员标识牌,在责任区当好政策“小喇叭”、纠纷“和事佬”、产业“领头雁”,将党的关怀精准送达村民。跟着党走,干事有方向、有力量。村内随处可见“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标语。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资源力量,拧成一股绳,边境更稳定,群众有安全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发展更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国门新村产业蓬勃发展。利用丰富林地山地资源,多元化发展油茶、木瓜、山胡椒、竹子等特色种植1.2万亩。积极提升林下草果、重楼、天麻等中药材产值,新增黄精200亩。草果已成主导产业,2024年种植面积4828亩,产量21.56万公斤,产值超200万元,户均增收1.6万元;林下石竹经营收入322万元,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其他特色种植年产值640万元,形成“多品种、多层次、多效益”立体种植体系。
依托冷水资源,国门新村流转15.6亩土地建成高端冷水鱼养殖场,引进企业合作发展三文鱼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成鱼产量约30吨,产值140万元,实现年分红10万元。此外,建成出租肉牛养殖场1个,存栏100余头;发展小耳朵猪、黄山羊、野生蜂蜜等林下养殖,年产值275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1.4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9元,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的新局面。
边民互市政策带来增收新机,2024年互市交易额663万元,其中国门新村27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4900元。目前552名村民中384人完成备案。
补短板,建设美丽家园
交通曾是发展瓶颈。以前这里叫“黑泥塘”,雨天出门满身泥,骑车易摔跤,运货更难。如今腾猴高速通车,架起快速通道;腾密路连接村镇,“四好农村路”纵横交错;火山石特色村道实现入户全硬化。交通巨变便利了农产品运输、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
在“补短板”精准发力下,统筹兴边富民、边境幸福村建设等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国门新村实现基础设施升级、人居环境蝶变。建成民族文化广场、傈僳族民俗文化馆、卫生公厕等,完成119户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113盏,美化小菜园、小花园23个,配套生猪集中养殖、污水处理设施,实现5G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全方位提升。
乡村变景区,村民吃上旅游饭
依托“国家级口岸”“边境”“民族文化”等IP,国门新村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以来接待游客59.8万人次,旅游消费151.08万元。2025年投资150万元实施云南省边境旅游示范村项目,打造集休闲度假、边境旅游、民族风情体验于一体的特色目的地,助推“旅居云南·幸福腾冲”。
2025年4月4日至6日,国门新村成功举办“刀火燃梦·富民兴边”傈僳族刀杆节。这场精彩绝伦的民俗盛宴吸引近2万名游客,同时推出春日食野宴,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旅游带动下,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现有民宿5家、农家乐1家,部分村民通过客栈、餐饮、民族服饰等拓宽增收渠道。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家门口”务工,开商店、到口岸企业上班、当农产品主播,推进乡村振兴,团结各族同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边境幸福村的幸福再升级。
国门新村破浪前行,昔日“黑泥塘”的贫苦已被彻底改写,绘就“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境稳、党建强”的幸福画卷。下一步,国门新村将以更坚定的步伐,续写边疆幸福家园的精彩华章,让党的光辉在边疆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