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083-3-03_D/2018-0206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猴桥镇
公开目录 乡镇信息 发布日期 2015-09-20 22:40:29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猴桥镇旅游发展“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镇情简介

猴桥镇地处腾冲县城西北部,东邻滇滩、固东、马站三乡镇,南接中和镇,西与德宏州盈江县盏西镇、支那乡毗邻,东距腾冲县城52公里,西北与缅甸接壤。总面积1086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社区,110个村民小组,152个自然村。全镇最高海拔3741.4米,最低海拔1040米,平均海拔2139米,年平均气温13.7℃,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霜期130170天。耕地总面积34477.4亩,其中水田25346.26亩,旱地627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包谷、苦荞为辅,种植大麦、小麦、洋芋、油菜等夏粮作物。2014年末,总人口28966人,分布有傈僳、回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8.5%。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景观怡人、民族风情浓郁、区位优势独特,是以林业、边境贸易、物资聚散、边境旅游为主的边关重镇。全镇有林地140多万亩,占全县的21.2%;活立木蓄积达450多万立方米,占全县的9.2%;森林覆盖率达82%以上,比全县高11.3%。水能资源丰富,主要以槟榔江水系为主,有古永河、轮马河、胆扎河等9条支流,水能蕴藏量约85万千瓦,水能资源开发是全镇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建有装机容量59.08万千瓦的苏家河、松山河、大岔河、永兴河电站,装机容量7.2万千瓦的槟榔江三岔河电力开发正在建设中,待全部电站建成后,全镇装机容量将达66万千瓦,年发电量40亿度以上。辖区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铁、锡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矿种,尤其是硅矿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境内物种丰富,生活着熊、鹿、猴、穿山甲、上树鱼等珍稀野生动物,天麻、重楼、三七等名贵中药材和红豆杉、香柏、楠木等名贵树种,盛产草果、木瓜、核桃、梅子、板栗。猴桥与缅甸山水相连,距缅甸甘拜地镇31.5公里,距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155公里,距印度雷多549公里,国境线长72.8公里,占全国国境线长的49.23%。猴桥口岸是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有7条通往缅甸的边境通道,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通往印度支那半岛的要冲和最后一站,也是祖国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前沿阵地。依托黑泥塘经济合作开发区建设项目、正在规划中的腾冲至猴桥的高速公路、铁路及密班公路建设项目、滇西边境物流中心规划建设项目,猴桥正在逐步成为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国际通道。

镇内有据载建于清朝的古代边关军事防御设施得胜碉和御敌碉楼、古城遗址,有鬼斧神工的琅琊山、莲花山,几十万亩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成群连片的参天古树。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境内13处温泉,其中黑泥潭温泉和轮马石花洞温泉出水量较大,温度较高。冬季,厚如棉被的坝区晨雾,春季,漫山浪漫的野樱花,满地金黄的油菜花,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神秘的民族传统节日及传说,即将引来的高峡出平湖的槟榔江三岔河水库及湖面形成的千岛湖风光,颇具地方特色的原乡风貌,将会形成风景秀丽、民风浓郁、乡风淳朴、神秘静怡、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

二、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旅游项目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旅游影响不断扩大,较好完成了规划目标。

(一)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口岸优势、市场优势,巩固提升传统旅游产业,全力发展边境贸易,活跃商贸旅游。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发挥口岸通道优势,以发展猴桥口岸建设为目标,抓实招商引资,加快推进边境转口贸易基地建设,把猴桥打造成枢纽通道、对外窗口。总投资1.4亿元占地200多亩的黑泥塘联检楼和下街查验货场已投入使用;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边民互市区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地热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槟榔江生态观光旅游发展规划正在编制猴桥边合区黑泥塘片区和下街片区引进项目3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57亿元“十二五”以来我镇旅游得到初步发展,消费能力显提高,带动了运输、外贸、餐饮娱乐等业的发展。全镇有个体经营户1424户,从业人员9208人。截止2015酒店46家,餐馆68家,大型超市7家,中巴车35辆,微型车140辆。2011年以来第三产业合计产值为70388万元。

(二)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

“十二五”期间,在大力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河道治理,生态林保护,合理利用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坚决取缔私挖乱采等行为确保了资源环境不被破坏,截止2015年,全镇森林覆盖率82%

按照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气爽美丽猴桥的要求,深入开展美丽猴桥建设。拆除村内影响交通的违章建筑和路障,将改善村庄环境写进村规民约;集中清理河流及公路沿线村庄周边垃圾及废弃物,投入200多万元新建垃圾处理池73个;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控制使用塑料袋;全面整治全镇抽沙、采砂场,取缔所有非法采砂场;控制采伐强度强化限额采伐指标的管理和使用,严禁剃光头式采伐,划定公路沿线、河流、水库周边第一层面山为禁伐区,其他为限伐区;扎实开展林业三项行动,取缔烧炭炭窑150座,无证加工厂9家,查处活树移植15株;取缔公路沿线、基本农田、集镇规划区砖瓦窑7指定各社区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为辖区范围内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员,负责辖区日常环境整治工作,每年安排镇财政资金18万元保障各社区工作开展,并严格进行评比检查,确保形成长效机制。

(三)存在困难及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镇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欠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不足;二是龙头企业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能够支撑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大项目;三是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四是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限;五是受国际形势影响,边境贸易下滑,口岸关注度不高。

三、“十三五”发展方向

(一)发展战略

    1、重点突破与区域协调战略

全面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和龙头项目进行政策、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多方面支持,塑造品牌,打造本区旅游业发展高地。

     2、项目带动与集聚发展战略

通过龙头项目带动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业集聚和城市载体功能建设,突出龙头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形成强烈的市场吸引力,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引导和推动永兴、轮马、胆扎、猴桥地区,建设三岔河水库高原平湖风光、琅琊山探险、石花洞温泉、国门异域风情街、槟榔江沿江风光、永兴古村落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

  3、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战略

推动边境文化、傈僳族民俗文化、温泉养生文化、高山探险文化及一、二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总体布局。

围绕“神秘边境、开放口岸、山水猴桥、最美乡村”的思路,依托猴桥区位优势,绵延的青山绿水,美丽的田园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强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景区景点的开发,将猴桥打造成为边境特色旅游段新亮点。围绕民族风情、湖光山色的生态水库水面,结合轮马、胆扎局部保留的村寨建筑环境,选择保护开发的双重模式,根据村寨组团的建筑现状和空间肌理,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水岸旅游街区或原生态度假村落。同时,合理开发境区内现有地热资源,结合三岔河水电开发建设形成的高原平湖,形成科普、文化、教育、景观、探奇互动的以生态休闲为主题的游览区。

(三)规划开发资源

1、三岔河水库高原平湖风光。三岔河水库下闸蓄水后,形成巍巍群山环抱着一湖碧水,万顷碧波中撒落着大小参差、星罗棋布的翠岛的风光,构成山、水、岛、林为一体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2、琅琊山探险。琅琊山位于猴桥镇北部胆扎社区境,如一巨大的屏障,危岩峭壁,狼牙巨齿,排插天。其最高峰海拔3741.4米,为腾冲境内第二高峰,一年四季,山顶忽晴忽雨,变幻莫测。清乾隆《腾跃州志》评论:“雄武莫奇于古永之琅琊。”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称它为“腾冲之祖山”。围绕琅琊山的高、奇、险、峻,重点建设琅琊寺和景区道路,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包括琅琊寺大门、游客接待中心、景区石阶、游览步道、野外露营地、观景台、厕所、餐饮服务、登山道等琅琊山建成为一个以祈福、登山、攀岩、探险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具备美丽乡村旅游功能的景区。

3、石花洞温泉猴桥镇境内温泉资源丰富,全镇9个社区其中有6个社区有温泉,自南至北,分别为箐口社区麻力山温泉,金家社区硝水坝温泉,下街社区苏江温泉、杨家田温泉,猴桥八里温泉、黑泥塘温泉,轮马社区石花洞温泉,胆扎社区三草坝温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轮马社区石花洞温泉,该温泉水富含偏硅酸、锂、溴、硒、铜、锶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石花洞温泉群分为三片,日出水量约1000立方米,水温90左右。温泉群出露于一泉华台地的底缘,泉华依附于花岗岩体风化面而淀积,形成高8米、底基宽15米的钙华台地。左翼山岩陡峭嶙峋,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洞,其中最大的一个高丈余,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自洞顶垂下,“石花洞”因之得名,洞的最深处有一石穴,深不可测,当地人传言,一直通到大西练。

下一步,我镇将充分利用猴桥丰富的地热资源,主要建设温泉旅游度假区建成以石花洞温泉小镇建设为核心,能够进行旅游观光、度假休闲、温泉养生、学术交流、集康体、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容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层次、多样化、内容丰富的温泉产品和体验形式打造温泉之都

    4、国门异域风情街。把握住国门文化、边境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重文化,坚持本地消费和旅游消费相结合,既服务于本地消费者,又大力发展旅游消费。业态定位坚持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相结合,以餐饮业为主。餐饮特色定位坚持兼顾本地小吃、缅甸风味饮食及各地小吃,以凸现异国风味为主。规模定位坚持以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档次定位坚持高中低档次相结合,以上等服务、中档消费为主。异域风情街业种布局实行分类集中。吸引国内为群众到此感受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异国风情。

5槟榔江生态观光园区以三岔河水电开发为契机,充分利用槟榔江沿江的美丽风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推进槟榔江生态观光园区建设,将生态体验、自然风光、文化寻访、健身度假、水上娱乐、农家休闲结合起来,按5A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打造旅游精品。

    6、传统村落老寨。芭蕉林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先人奉国家之命,依槟榔江及地形山高坡险之屏障,在此安碉设卡,镇守边关,老寨属于芭蕉林自然村,村落处于群山之中,四周群山环抱,地势陡峭,山高坡险。有“营盘”、“古井”、“城墙”、关卡”、“望台”、“古树”、原始森林等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规划建设道路及排水设施,完成老寨自然村主干道的硬化工作,安装村寨路灯,公共服务设施整治一是建设老寨自然村现有的活动场所,并相应的增加一些图书、棋牌等娱乐设施;新建一个公共厕所,垃圾收储设施,建筑与庭院整治开发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引导建设农家乐及农家旅馆使其具备一定的吃住接待能力。

7加快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大力发展新型乡村生态旅游,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鼓励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创意农庄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对有一定基础的农家院进行有组织的、标准的、系统的改造,使其具备一定的吃住接待能力。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功能化改造的有机结合,推进乡村旅游设施的标准化、服务的规范化、要素的特色化。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旅游协调机构。建议成立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全镇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与政策,重点解决旅游开发、旅游交通、旅游优惠政策、市场秩序规范、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安全管理、旅游资源整合等制约我区旅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促进我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政策保

研究和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向猴桥旅游产业内集聚和发展。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一是建立健全全镇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加大旅游开发项目储备和论证、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镇财政每年列支一定比例的旅游发展资金,用于宣传促销、从业人员培训及农家旅馆打造,并保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三是积极争取各个行业的补助及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