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92-1/20250702-00003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滇滩镇 |
公开目录 | 乡镇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5-07-02 10:20:15 |
文号 | 浏览量 |
青石板路蜿蜒于香樟绿荫下,河心花园的木春菊摇曳生姿,老人们围坐讲述村庄往事。滇滩镇河西村以文明创建为笔、乡愁记忆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鲜活注脚。
舌尖上的产业振兴路
河西村精准锚定全市产业链建设政策机遇,立足资源禀赋,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组织领航,林下草果结“金果”
河西村整合林地资源,村党组织牵头成立草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带动168户村民规模化发展林下草果种植1500亩,年产值突破270万元。合作社深耕产业链,村民沿用古法晒制干果,并开发研磨草果粉等衍生产品,户均增收16000元。“以前单干收入没保障,现在有技术指导、销路不愁,收入翻了好几番!”合作社成员石光珍激动地说。
冷泉跃动,高原渔场绘新篇
镇村企携手打造“高原冷泉渔场”,推出活鱼现捞、三文鱼刺身等特色体验项目,让游客重温“溪涧捞鱼”的童趣。2025年以来,渔场销售额达60万元。河西村党总支书记潘加丽介绍:“渔场2022年12月建成,占地26亩,共建22个鱼池,当时镇统筹整合200余万元,通过党组织引领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式建设渔场,河西村投入了15万元,目前三文鱼已上市,预计年底村集体增收1万元左右,年底河西村集体经济有望实现20万元以上。”
草木间的生态宜居梦
近年来,河西村以巩固省级文明村创建成果为抓手,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优化乡村发展环境。
乡土绿植织就生态网
河西村沿乡村小巷种植香樟、银杏、海棠等本土树种2.5万株,绿化覆盖率达85%。木春菊沿河绽放,红叶石楠点缀院墙,一幅绿意盎然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治污守护清水流
采用“户收集—村拉运—镇集中焚烧”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处理全域覆盖、长效治理。整合150余万元项目资金,实施村寨污水治理工程,让清澈溪流成为乡村生态底色。河西村党总支副书记舒继周表示:“我们以村组干道、河道沟渠、房前屋后为重点,每周开展‘清洁村庄’行动,建筑垃圾清运率达100%。”通过系统治理、全民参与、长效管理,昔日的西沙河流重现生机,全力推进环境整治,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三年来,新建公厕3座,维修、加宽村组路面20000平方米,修建挡土墙6000立方米、排水渠3000米、便民桥1座,修建村组道路2.5公里,乡村颜值大幅提升,四季有花、处处皆景。
屋檐下的文明新风尚
乡风文明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河西村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矛盾化解、乡风重塑与文化传承,让文明之花在乡村绽放。
党建引领,矛盾化解在基层
村党总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牵头组建由老党员、退休干部构成的“管家队”,主动介入调解邻里纠纷。同时,充分发挥网格长、网格员“一线触角”作用,实现矛盾纠纷现场快速化解。依托铁链桥旁设立的“法治议事亭”,“法律明白人”定期以通俗语言宣讲法规;创新宣传形式,编排的反诈山歌在村民微信群广泛传唱,深入人心。去年以来,累计开展法治宣传10余场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余起,高效解决民生诉求120件,基层治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村规民约,涵养文明新风气
乡贤将“红白喜事,切勿铺张”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简办婚丧26场,为村民节约开支40万元。“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家风家训重新装点厅堂。持续开展党的政策理论宣讲、“五个普及”、乡村家长夜校、“一老一小”关爱帮扶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全民参与,营造“邻里如亲”的文明氛围。
文化传承,厚植乡愁新底蕴
保存完好的宗祠承载治家格言,皮影戏传递“诚信和睦”精神,“书香润乡村”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投入90万元修复铁链子桥与古戏楼,打造网红打卡地;将石磨、陶缸、竹篱笆等老物件创意融入乡村景观。村委会展览室陈列滇戏服饰、老农具等,守护乡村共同记忆,彰显文化魅力。美丽的西沙河、海棠箐河心岛、龙塘、桃源等景点让河西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灵动的水光、静谧的村落,处处皆是入镜的绝佳素材。
从“点上突破”到“全域提升”,从“村容焕新”到“精神富足”,河西村的蜕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如今,崇德向善已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这座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的村庄,正以昂扬姿态,奋力书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