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43273795-4-/2020-0501001 发布机构 腾冲市气象局
公开目录 气象科普 发布日期 2020-05-01 10:32:04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汛期自然灾害情况及应对工作面临的困难

说明:因考虑汛期我市降水集中,大雨、暴雨、强对流天气多发,极易出现雷电、大风、冰雹、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这些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不尽相同,防灾主管部门也不同,本信息主要围绕汛期因气象因子引发的主要气象灾害作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汛期气象因素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

历年统计资料分析,我市汛期降雨频繁,降雨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比重达到85%,而且由于受降水天气系统、海拔、地形等因素影响,降水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不均等现象,单点性的大雨暴雨诱发的暴雨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且较为严重。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汛期我市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因气象因素导致的雷电、冰雹、暴雨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汛期造成暴雨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成因,不外乎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一)自然因素。

造成我市暴雨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其地理、气候因素。1.地理因素。我市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海拔高度在930-3800m,位于高黎贡山西麓,地貌类型复杂,地势北、东部高,南部、西部低。境内地表起伏、径流峰高流急、沟谷纵横,降雨容易形成山洪和滑坡泥石流灾害。2.气候因素。我市属于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汛期主要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具有明显的西南季风气候特点,易出现暴雨洪涝、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多趋势。我市年降水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532.4mm,处于高黎贡山西侧强降雨中心,西南水汽输送进入国内的第一站,受此影响,我市易出现极端强降水,范围广、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雨量强度大,致使暴雨洪涝、山洪等灾害易发、频发。

(二)人为因素。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推进迅速,人类活动密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特别是原有树林植被、土质地面、天然河系因项目建设施工等因素,导致遭遇极端降雨时极易出现暴雨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二、今年汛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形势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今年已正式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弱),受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预计2020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降水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涝重于旱。

据年初省气候中心分析研判,预计今年我市主汛期降水虽然偏少,但夏季区域性或单点性强降水出现概率较大,可能引发暴雨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局部成灾或较重灾害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需做好山区、中小河流、暴雨高发区的灾害防御工作。同时,汛期期间大风、冰雹、雷电等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气象灾害,需要各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

三、存在的困难

(一)预测难度高、监测盲区大。腾冲狭长的、复杂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气候特征,形成了单点性、局地性暴雨多发易发的特点,全市已建在用的乡镇自动气象站监测布局不够完善,覆盖面不足,存在较大监测的盲区。如我市2016年祥瑞选厂“8.22”山洪灾害和2018年芒棒“8.18”自然灾害,均为局地的、突发的短时强降水引发,在事发地周边附近由于没有气象相关监测设施,故未能监测到强降水,其所在乡镇的自动气象站监测到的降水量未达到预警指标,故而相关预警信息未能及时、准确发布至受灾区域的负责人手中。同时,由于强降水云团变化多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强降雨落区、降雨强度作出准确的预测、预报、预警,从技术上很难实现。

(二)经费投入不足,运行保障受影响。腾冲市的气象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腾冲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气象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在为地方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近些年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公众以及各行各业对气象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腾冲市气象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困难,在观测站网加密布局建设、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和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等系统平台的维持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存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气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群众对突发灾害性天气以及其可能诱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对这些自然灾害的危害认识不足,麻痹大意心存侥幸。部分乡镇和部门防灾减灾机制不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有待加强,偏远山区群众防灾意识相对淡薄,防汛救灾物资储备少,不能满足救灾抢险需要。

四、对策建议

预计今年我市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乡内涝、滑坡泥石流、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风险较高,需防范各类灾害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信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争取经费投入,完善观测站网布局。争取各级经费投入,以“加密、立体、综合”的建设思路,完善腾冲市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对重点特色作物产区、重点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沿线、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气象及次生灾害多发区,建设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全覆盖,提高预警服务的科学支撑

(二)保障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布,拓宽信息传递接收渠道。保障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正常运行,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布,拓宽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强化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职能,信息服务站协理员、信息员能将接收的气象信息进行及时传播,扩大群众获取气象信息的范围,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迅速应对灾害,有效降低损失,使基层气象服务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推进防灾体系建设,构建联防联控机制。修订和完善各类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深部门交流融合,进一步抓好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同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等单位的联系沟通,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信息报送,确保各类抗灾救灾信息及时准确传递

(四)增强公众防灾意识,提升群策群防能力。结合灾害发生的特点,广泛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方式,加大恶劣天气防范应对等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开展防灾应急演练,切实提高群众防灾意识、自救互救和临灾避险能力,解决预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五)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气象服务的经费保障。在气象服务工作中,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将气象服务工作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气象服务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气象信息系统发布平台的经费保障,并进一步推进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健全县(市)、乡、村三级气象信息服务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