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101-9-/2022-0309001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计划总结 | 发布日期 | 2022-03-09 10:36:48 |
文号 | 浏览量 |
腾冲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腾农发〔2022〕1号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腾冲市农业农村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定位,以“稳粮、种药、养牛”为重要抓手,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并积极筹措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投入,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素质农民提升,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机制,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分别授予“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称号。现将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业全面升级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明显。2021年农业总产值93.64亿元,同比增长11%、农业增加值64.03亿元,同比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17元,同比增10.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75.72亿元,增49.24%。
(二)优先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结合“六稳六保”工作的开展,全面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全力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生产。一是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共种植粮食面积124.5万亩,实现产量43.11万吨。二是积极开展备荒种子储备工作。共储备种子50000公斤,其中:杂交水稻10000公斤,杂交玉米40000公斤。三是积极组织农机化生产。在“春耕”、“三夏”“三秋”重要时段,围绕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技术,完成农机作业265万亩次,同时新增购置各类农机具0.07万台(套)。四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内已新增高标准农田3.49万亩,建设2.41万亩高标准农田。五是加强农情监测工作。强化对主要作物重点地区、关键农时的动态信息调度,全年农情调度400余份。
(三)持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不断巩固提升油、茶、烟、果蔬、万寿菊、猪禽、渔业等传统农业产业。全年完成油菜种植32万亩,油菜籽产量5.02万吨;烤烟种植12.13万亩,收购烤烟33.5万担;人工茶园种植15万亩,茶叶产量2.1万吨;水果种植1.34万亩,水果产量0.59万吨;蔬菜种植18.11万亩,蔬菜产量19.34万吨;万寿菊种植4.31万亩,鲜花产量5.48万吨;水产养殖面积3.3万亩,水产产量1.08万吨;年末存栏生猪64.7万头、家禽195万羽,累计出栏生猪88.9万头、家禽346万羽,实现肉蛋奶总产11.53万吨。
(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28.5万亩,建成美洲大蠊养殖基地3.5万平方米,种养植品种64个,实现产量1.93万吨,产值15.6亿元,加工产值40.1亿元。建成中药材种质资源库2个和种植基地50余个,带动农户2338户9123人增收,户均收入实现7886.2元,带动村集体收入95.68万元。培育10个“一村一品”中药材专业村,其中:曲石镇公平社区被列为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中药材示范村镇。推广林下仿野生中药材种植1.05万亩,完成绿色有机中药材重点发展区域划定5万余亩,认证有机基地20个,认证面积3.28万亩,认证产品33个。组织申报腾冲厚朴、腾冲黄精等8个品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事中药材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达336个。成立了腾药研究院和云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推出了二十四节气药膳、滇黄精茶、冻干天麻等90余种产品及“司莫拉”系列伴手礼系列产品。心脉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材被列为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占地11平方公里的腾药产业园及伴手礼加工园区建设稳步推进,晨光生物、魅力汉道、罗瑞生物等10户生物制药企业及桂美轩鲜花饼、金萨冻龄花等14户健康食品伴手礼类企业入住产业园区。肉牛产业:全年存栏牛20万头,累计出栏6.2万头,实现牛肉产量1.55万吨,产值8.5亿元。实施肉牛产业扶贫项目、云岭肉牛产业集群项目等重点项目,全市181个“1+3+6”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已建成177个,累计筹措整合各类资金4.162亿元,出台了“支持肉牛产业加快发展七条优惠政策”。截至12月底,11个养殖场已投产,共饲养肉牛3630头,15个养殖场已出租但未投产,其余养殖场正在招租;已有肉牛产业龙头企业8个、国家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个、国家级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保种场1个、云岭牛扩繁场1个、万亩人工观光牧场3个、肉牛规模生产经营主体567个。共青贮全株玉米58495吨。采用“国有公司+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2021年共有4000余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饲草饲料订单种植合同,在肉牛养殖环节提供就岗位1200余个。聘请国内肉牛体系9名专家成立了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和肉牛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并与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腾冲恒益东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腾冲市巴福乐槟榔江水牛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省级和县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东山云岭牛”和“槟榔江水牛”分别列入了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和区域公共品牌名单。
(五)持续打造“绿色食品”牌。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21年成功申报保山市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龙头企业6户、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保山市级家庭农场5个、省级家庭农场9个。全市已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2个,保山市级32个),家庭农场114个(其中:市级48个、省级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7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0个、省级示范社81个)。2021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75.72亿元,同比增49.24%,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1.9:1;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增8.1%。二是狠抓农产品品牌培育,打造绿色食品牌。共组织15家经营主体申报了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征集,其中:12个企业产品品牌和1个区域公用品牌(槟榔江水牛)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组织10户企业申报了云南十大名品,其中:高黎贡山茶业入选2021年云南省“十大名茶”。马站和睦社区、兴华社区、曲石镇公平社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1年申报认定保山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61个,占保山市161个37.9%,保山市级一村一品专业镇5个,占保山市6个83.3%;申报认定认定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村14个,占全省1086个的1.3%,占全市24个的58.3%,认定云南省一村一品专业镇4个,占全省88个的4.5%,占全市的100%。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地理标志商标13个。三是认真开展绿色食品牌基地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截至2021年,组织申报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63个,经省绿办认定的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有53个,居保山市第一,占保山市90个的58.9%,其中:省级基地7个,占保山市12个的58.3%;州市级基地24个,占保山市35个的68.6%;县区级基地22个,占保山市43个的51.2%。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企业(单位)48家,认证基地面积190.4362万亩、猪2000头、鸡55000羽、鱼6000立方米水体、肉牛500头,认证产品116个,认证产量6.5063万吨。
(六)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坚持“农业发展机械化,产业生产规模化,节本增效最大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强农惠农政策。一是完成农机作业总面积279万亩次,其中:机械耕耙154.4万亩、机播面积 11.31万亩、机收面积85.35万亩、机电灌溉面积12.6万亩、机械植保面积16.3万亩,农产品加工总量45.1万吨,农机经营总收入3.6亿元,全市农作物机械化率达54.6%。二是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6个,固定资产总额1502万元,入社社员715人,合作社拥有各类机具538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45.97万千瓦,同比增3.6%。三是开展各类农机人员培训4050人次。四是办理农田作业拖拉机新机注册登记85台,联合收割机新机注册登记28台,牌证注销报废拖拉机30台,在册变型拖拉机公告注销600台,应检数540台,实检490台,检验率达90.7%,持证挂牌率98%。并建立微耕机台帐管理制度,已有18916台微耕机被纳入管理范围。
(七)扎实推进农业项目资产投资。2021年全市已入库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个,重点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0%。
(八)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动物集中免疫工作。开展春秋两防,累计完成生猪“321”免疫84.17万头,牛口蹄疫A、O二价灭活苗免疫20.78万头,羊口蹄疫双价灭活苗与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射12.93万只,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注射282.22万羽。并且根据疫病防控需要,针对性的对部份常规动物疫病进行免疫,累计完成山羊痘免疫7.9215万只,鸡新城疫免疫鸡274.41万羽,猪肺疫免疫15.73万头,牛出败免疫牛1.35万头,牛气肿疽免疫0.96万头,狂犬病免疫0.079万条。通过对主要病种开展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O型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为82.22%,A型口蹄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为96.95%,均达到年初预定免疫质量目标。二是认真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工作。通过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病采样和疫情监测预警工作,准确把握全市非洲猪瘟、牛布鲁氏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处置。2021年累计采样监测非洲猪瘟17937份,监测结果均为阴性;开展马鼻疽监测1次,监测活畜22匹,监测结果均为阴;开展黑白花奶牛结核病1次,监测活畜28头,监测结果全部阴性;三是创新动物防疫工作机制。将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有机结合,推行“防检联动”机制,为各乡镇(街道)配备免疫电子录入POS机221台,开展防疫的同时进行免疫信息录入,并将免疫信息纳入开具产地检疫证必要条件之一,以促进动物防疫工作有效开展。促进乡村兽医专业合作社成立,对已成立的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进行定期指导,了解防疫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为合作社解决困难和问题。四是全面落实农作物病虫鼠害防控措施。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在全市设立农作物病虫鼠害监测点104个,2021年累计发生粮经作物病虫草鼠害334.53万亩次,指导防治489.12万亩次,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47058.97吨。全年共发布《病虫情报》10期1000多份,举办集中培训32期,培训人员9143人次,印发病虫草鼠防治等技术资料12949份。
(九)强化农业安全生产监管。一是开展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2021年,扎实开展畜禽产地检疫32.72万头(只、羽),生猪定点屠宰检疫9.6622万头,无害化处理检疫不合格生猪190头,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县境检疫2157车次,检疫动物3.3784万头(只、羽),检疫动物产品494.152吨和0.9426万张,检疫合格率均达99.8%以上;开展蔬菜、水果重点农产品质量监测8批次891个样,合格885个样,合格率为99.3%,并及时将检测结果通过各大农贸市场内的LED电子显示屏进行公示,共公示240期;开展农作物产地检疫7批次2441.5亩,开具调运检疫要求书2份,开具农作物种子调运检疫合格签证20批次591.766吨,开具经济作物种苗调运检疫合格签证1批次30万苗。二是开展动物执法监管。全年共开展兽药经营质量安全检查5次,检查兽药经营企业51户,抽样检测兽药9个品种,均合格;开展饲料经营质量安全检查4次,检查饲料经营企业46户,抽样检测饲料8个品种,均合格。农贸市场检查20次,规模养殖场检查80户,出动执法车辆30台次,执法人员110人次。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1件,涉案货值14.07万元,行政处罚3.9644万元。三是开展农资执法监管。全年检查种子市场128个(次)店面,种子经营证书及经营档案134家(次),种子标签标注65个(品种次),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76个(次),共出动执法车辆52辆次,执法人员116人次,责令整改规范经营行为23起,规范市场经营秩序6起;开展农药专项检查47次,抽查农药标签40个,出动执法人员186人次,出动车辆47辆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2.85万份,开展科技咨询服务65场次,咨询3.8万多人次,举办农药经营上岗及安全使用培训23期,培训2528人次。2021年累计核发《农药经营许可证》258个,办理网上备案生产品种19个,纸质备案玉米亲本繁殖23个。四是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全年共新注册登记拖拉机85台累计4643台,收割机28台累计715台,微耕机226台累计18916台,牌证注销报废拖拉机30台,注销在册变型拖拉机600台,应检数540台,实检490台,检验率达98%。在册农机驾驶人10608人,依法考核拖拉机驾驶员2期57人,办理驾驶员到期审验换证559人。依托春耕、三秋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汛期农机安全专项检查、农机跨区作业安全检查、道路交通安全专项行动、农机安全综合督查工作的开展共检查农业机械1911台次,纠正违章3起,排查隐患1个,隐患整改1个,出动执法人员81人次。并签订预防农用拖拉机道路交通事故驾驶人责任书共5646余份;签订纯农田作业机械安全责任书960余份,签发各类通知书7500余份。同时举办农机安全宣传活动113次;安全宣传活动受益38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8750份。五是强化渔政监管。结合“渔业安全大检查”、“中国渔政亮剑2021”、“安全生产月”、“违规渔具清理整治”整治等行动,对龙川江水域,大盈江水域和槟榔江保护区开展3次联合专项执法行动。共出动执法车辆9辆次,执法人员34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共收缴地笼11个2750余米。抽查水产养殖户20户,水产品(海产品)铺面2户,发放宣传资料50份,检查养殖(经营)品种10个,合格率达100%。开展保护区社区宣教3次,共出动宣传车8辆次、执法快艇3艘次,共150人次。完成南方裂腹鱼、桥街墨头鱼等增殖放流15万尾。2021年共核发《水产苗种水产生产许可证》3个。六是集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综合治理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80人(次),出动执法检查车辆80辆(次),重点检查19个乡镇(街道)集市,共计281户农资批发、零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农机经销商、水产养殖户,共检查种子品种136个,农药品种206个,化肥15个品种,并对全市重点生产基地、企业、养殖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销售点进行专项检查,未发现违法行为。
(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一是加强畜牧科技推广应用。全面开展人工授精、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畜禽标准化养殖等技术推广服务,2021年共提供良种猪精23560支,猪精利用率达64.1%,完成猪杂交改良11.6万窝;共调入液氮96罐2860升,冻精18562支,冻改器械3千余件,完成牛杂交改良27366窝;到基层开展养殖技术培训8期351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00多份。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围绕全市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大力推广农业绿色循环模式、农业集成和农业生产等技术,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35期5500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500多份。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区建设。建设青贮玉米全程机械化试点示范样板 4000 亩,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区2000亩,加工型马铃薯示范基地2980亩,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示范样板3000亩,烟后水稻新品种及播期试验示范样板500亩,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示范样板700亩,果蔬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亩,并打造清水司莫拉大田彩稻面积50多亩。
(十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一是落实耕地地力补贴政策。2021年共兑付补贴资金7845万元,占下达资金的100%,补贴面积124.5万亩,补贴农户136061户。二是落实中央粮补政策。2021年兑付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387万元,占下达资金的100%,补贴面积123.3万亩,涉及农户134389户。三是落实农牧民补奖政策。2021年共补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474.56万元,占下达资金的100%,补奖草原面积150.76万亩,涉及农牧民68261户。四是落实农业保险政策。2021年度共投保油菜保险21.44万亩、水稻保险26.47万亩、玉米保险23.92万亩、能繁母猪保险68100头、肥猪保险329600头、奶水牛保险3805头,共收取保费3092.395万元,各级财政配套农业保险政策补贴资金2342.6315万元。此外投保肉牛商业保险1841头,收取保费65.0229元。五是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21年共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466万元。系统录入申请789份,涉及补贴机具796台套,受益农户599户,涉及中央补贴资金合计505.738万元,超录8.48%,实际兑付329.34万元,兑付比例70.67%。购机总价2313.754万元,带动农户投资1849.954万元,实现新增农机总动力0.96万千瓦。
二、农村全面进步情况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农村“厕所革命”项目、田园综合体项目、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产业振兴PPP项目等重点项目和村庄清洁行动、农村户外广告整治清理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是乡村振兴PPP项目、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正常推进,已累计投资约25亿元。二是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厕904座,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117046座,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6.97%;实施无害化卫生户厕管护资金厕污管道建设项目涉及6个乡镇(街道)9个项目,总投资1820.2万元;三是规划建设的30个美丽村庄,固东镇荥阳村、下丘坡、刘家寨;马站乡中村、熊家;曲石镇公平村、江南村等7个美丽村庄项目已开工建设。四是全市18个乡(镇)镇均配备必要的农村生活垃圾公共收运设施,配套比例达100%;全市1954个自然村,已配备公共垃圾收运设施1867个、比例达95.55%;目前规划新建、改建的6个垃圾压缩转运站和96座新型电热解垃圾焚烧处理站中,和顺转运站已开工建设,北海转运站已完成地勘。其余项目正在开展施工图设计、场地平整等工作,同时着手开展设备采购的前期工作。五是全市1954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已治理1173个,自然村治理率60.03%,污水得到有效管控的自然村1098个,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率53.19%。全市212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已治理114个,行政村治理率为53.77%,收集处理率为2.4%。目前已建成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50个,污水集中处理设施49个。并在和顺、猴桥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站)15座,其中:正常运行11座,未运行4座,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0.59%,还有5个乡镇未建设,正在开展选址规划工作。六是通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户外广告整治清理行动全市1954个自然村基本实现村内物件柴草码放整齐,无残垣断壁、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现象。截至2021年12月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5.68%,农户庭院干净整洁有序。2021年共创建省级、保山市级卫生乡镇17个,比例达100%;创建省级卫生村178个,比例达94.17%。七是累计完成农村庭院及住房内硬化30867户,完成率达100%;累计评选“最美庭院”9456户,其中:2019年评选3008户,2020年评选4502户,2021年评选1946户。
(二)持续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依托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利用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项目,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入侵有害生物防控、农药零增长、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有机肥替代化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等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021年,共清除1394.99亩农地入侵薇甘菊并恢复生态;建成耕地生产障碍修复利用核心示范区8055.55亩,受污染耕地累计采取安全利用措施123533.19亩;已完成畜禽粪肥还田10万亩,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为93.62%,畜禽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备率为100%;建成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样板2.05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11.7万亩,化肥使用量减少5%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建成化肥农药包装废弃物监测调查和回收处置试点19个,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47.5吨;回收废旧农膜1444.32吨,回收率87.6%,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共生产农作物秸秆55.2万吨,综合利用秸秆46.31吨,综合利用率91.6%;建成大型沼气工程5个,户用沼气池24957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29个,配套节能炉具共计13.97万台,年产沼气3.01万立方米,消耗畜禽粪污原料0.12万吨;建成太阳能利用设备3.0851万台,面积11.627万平方米,利用率100%。
(三)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3178个单位年度资产增减变化核查工作,并全部录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系统。涉及资产总额57.54亿,其中:货币资金3.9亿元,所有者权益57.01亿元。同时印制发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证书6626本,发放村集体经济组织赋码登记证书正副本177套。二是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截至12月,共流转承包土地(耕地)1.8万亩,累计流转16.13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137.49万亩的11.73%。三是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联审联批工作。截至12月,共收到农村宅基地申请1326宗,共受理农村宅基地申请523宗,已审批380宗,待受理580宗,未受理223宗,审批率72.66%。四是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工作,健全完善代理服务中心的各项制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业务培训力度,累计培训668人次。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级经营性收入统计调度,截至12月底,全市220个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4714.6万元。其中:1万元以下的村8个,1—3万元的村10个,3—5万元的村10个,5—10万元的村 29个,10—50万元的村138个;50—100万元以上的村21个,100万元以上2个。五是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信访纠纷工作。全年接待来信来访累计45起78人次,共受理土地纠纷案件27起(含政府转办案件22起),已办结20起,正在办理7起,其中: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参加行政诉讼案件8起,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参加行政复议案件2起,立案仲裁1起。有效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切实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农民全面发展情况
(一)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一是结合全市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共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516期,受训人员18.6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约15.8万份;二是开展高素质农民跟踪服务,建立培训教师和学员的长期联系制度,帮助学员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难题,指导学员使用新技术,宣传各类创业普惠政策。共发放高素质农民培训证书和高素质农民证书各83份。
(二)稳步推进产业帮扶工作。一是积极争取产业帮扶资金。2021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1792万元,其中产业帮扶资金8603.44万元,产业帮扶资金投入比例达73%。我局积极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179.26万元(财政资金调减568.18万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45个,涉及17个乡镇(街道)75个村(社区),受益群众20313户75531人,资产收益334.11万元,实现34个村(社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233.88万元,545户低收入人群增收100.23万元;115户低收入户通过产业发展项目增收120.49万元。二是加大产业扶贫项目日常监管力度。积极做好项目资金拨付、工程进度月调度工作,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工作,实现产业扶贫项目监督常态化,全年共开展检查8次。三是推进产业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对牵头实施的2016-2020年扶贫项目进行梳理核实,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台账,指导好乡镇做好我局组织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资产移交、确权、登记、项目运营等后续管理工作。四是建立完善产业帮扶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将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脱贫户和农村低收入家庭及时纳入“双绑”机制帮扶,促进农户稳定增收。全市19个乡镇(街道)上线录入39个企业、75个合作社和17204户农户建立了“双绑”利益联结信息。1716户防返贫动态监测对象中,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三类监测对象”为1228户,其中,“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覆盖了701户,覆盖率达57.08%;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12167户脱贫户中,“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覆盖了6461户,覆盖率达53.1%。“双绑”带动后农户通过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获得总收益3亿元,平均每户农户收益1.75万元。通过企业绑定合作社,带动合作社盈利172万元。同时为扎实推进全市产业帮扶工作,还组织115户有产业发展意愿和有产业发展条件且未消除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实施产业发展以奖代补项目,财政衔接资金补助50.19万元,帮助监测户稳定增收,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四、自身建设情况
(一)扎实抓好党建、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牵头制定《腾冲市农业农村局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腾冲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腾冲市农业农村局党组2021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清单》,每季度主持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督促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对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教育,共开展廉政提醒谈话80余人次。二是认真开展好机关党建“对标达标创标”行动、支部建设提标行动、“智慧党建”提速行动、城市基层党建等 “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各项重点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局党组班子制定民生实事计划6项,11个党支部制定民生实事计划37项,党员个人开列为民办事清单379件,制定民生实事计划清单全部通过公示,主动接受监督,完成率100%。四是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五是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同农业农村工作一同部署,纳入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政治引领和思想教育,针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管控引导,进一步加强对网站、微信公众号、工作群等平台的日常管理监督。认真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深化家风教育。六是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全面领导责任,党组书记牵头制定《腾冲市农业农村局党组2021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年度考核清单》,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七是召开全局干部职工警示教育大会,集中观看《政治掮客苏洪波》《“乔氏家族”黑社会性质组织覆灭记》等警示教育片,教育引导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政治自觉。
(二)持续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围绕年度改革目标任务,2021年全市发展示范主导产业4个(水稻、中药材、茶叶、肉牛),建设长期稳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县内组织农技人员培训181名,选送异地参加农技人员集中培训166名,选聘农技人员160名,特聘农技员10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5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抽样满意度达98%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对象抽样满意度达90%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8%以上。组织全系统34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2021年保山市第一批行政执法考试,有18人通过考试,通过率52.94%,申领《云南省行政执法证》35个。组织16名执法人员参加腾冲市2021年法治社会建设暨依法行政综合培训。按要求完成政务服务办事指南系统的录入工作,共录入服务事项60个;做好保山市“12345”政府热线投诉工作,共受理案件投诉3件,均在办结时限内办结完毕。梳理完善了农业农村服务热线知识库;认真做好“互联网+监管”平台管理工作。每月向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推送监管行为数据4条,向云南“互联网+监管”推送信息2条。
(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在加强对局机关用电、用油、用气等易燃易爆危险场所、车辆交通、办公室和宿舍区等安全检查的同时,一方面与10个二级单位签订了《2021年农业农村局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分工负责、明确责任,行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深入乡镇站所、涉农企业等单位,开展农机、农资、农产品、畜牧、水产、农村能源农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宣传农业安全生产常识。
五、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在门户网站共公开各类政府信息81条,答复网民留言5条。二是开展新媒体平台管理工作,共编辑发布农业信息320条。三是开展信访工作,共接待信访群众100人次,处置网上信访案件3件、电话信访案件1件,受理土地纠纷案件27起(含政府转办案件22起),已办结20起,正在办理7起。四是开展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已办结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11件,市政协二届五次会议提案25件。五是强化保密工作,不断更新完善各项保密工作制度,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保密知识培训4次,并加强涉密文件、电脑及信息媒介的管理。六是开展网络安全检查,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办公设备进行全面开展网络安全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七是积极参与创文、创卫、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八是参与全民新型冠状肺炎疫苗免疫接种志愿服务工作。九是积极参与综治维稳和扫黑除恶工作。十是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加强禁毒防艾知识宣传,组织系统干部职工参加全民尿检工作。十一是认真完成工、青、妇等其他工作,组织开展“99公益日”活动,动员干部职工积极参加线上捐款活动,认真完成各级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其他工作。2021年我局被市卫健局评为:“腾冲市健康促进机关”和“腾冲市无烟党政机关”。
六、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慢。产业有规模,但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设备,缺乏品牌带动,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紧密度不高,缺乏抱团发展意识,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模式。
(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差距较大。我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农村多数在山区、半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差,土地零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村道路、水、电、市场、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机装备水平低,畜牧生产设施设备落后,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长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市南部地区发展落后,南北差异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小而散,小而弱问题突出。农业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企业少,特色农产品大多数以原料形式外出。农村网络建设滞后,农业人工智能不足,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市场对接不上,农业品牌不响,农产品销售不畅。
(四)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推进难。腾冲是非贫困县,无涉农整合资金,而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企业、合作社奖补激励,加之受疫情影响企业运行压力较大,企业及合作社“双绑”参与度不高,“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较难。
(五)农业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日趋明显。虽然短期内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受当前新冠疫情影响不大,但在长期持续的影响下,农业生产力不足、农产品流通受阻、市场消费力减弱、农企农业投资信心不足、地方涉农扶持政策资金短缺等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对全市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造成较大致命隐患。
七、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全市计划实现农业总产值114.31亿元,农业增加值71.57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30元,完成农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以上。
(一)持续推进粮、油、烟、茶、蔬、果、牧、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43万吨以上。计划出栏生猪90万头、肉牛7.7万头、肉羊8.5万只、家禽350万羽,实现肉、蛋、奶类总产11.9万吨。烤烟种植规模稳定在13万亩以上,生产收购烟叶33.5万担。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内,计划实现茶叶总产量2.2万吨。计划种植果蔬面积19.4万亩,实现果蔬产量20.3万吨。发展水产养殖面积3.3万亩,计划实现水产产量1.086万吨
(二)培育壮大中药材基地 推动健康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养殖)面积达30.2万亩,产量达到2.2万吨,并建成中药材粗深加工厂2个,新增有机基地认证5个,面积达0.5万亩。
(三)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水平。计划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228亿元,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达到1:2。同时加快实施田园综合体、清水乡农业产业强镇、绿色发展先行区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农文、农旅融合发展进程。
(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争取实施完成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产业振兴建设项目和30个美丽村庄建设任务,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8%以上。
(五)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设施。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6.64万亩。加快农机装备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努力提高农机作业水平。计划新增农机具400台(套),带动农户投入资金2000万元以上,培育农机社会化组织1个,实现农机化经营纯收入3.6亿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55.2%以上。
(六)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围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聚焦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及废弃农药包装物等五类废弃物,采取多种方式,着力探索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比例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达94%,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七)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围绕全市优势特色重点产业,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抓手,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目标,全面抓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开展农技推广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128期11600人次。
(八)培育高素质农业农村发展主体。开展农村人才培训500期,18万人次。
(九)巩固提升产业帮扶成果。进一步做优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土地租金、股金分红、务工工资等多项收入。紧贴市场需求,加快发展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机制。把更多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稳定增收。
(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抓好农村宅基地管理。继续抓好全市118个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工作,年内计划新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23个以上,同时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和宅基地审批等工作。
(十一)加快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和完善制度化,配备执法工作人员,并完善案件办理、执法监督等规章制度;二是完善执法基础条件,配齐办公场所和所需的办案、办公仪器设备等;三是加强队伍管理,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执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
(十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作风建设为抓手,教育引导系统各党组织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农业农村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把意识形态工作与农业农村同安排同部署,确保党中央、省委、保山、腾冲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腾冲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