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31-5-/2018-0731001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自然资源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8-07-31 09:15:08 |
文号 | 浏览量 |
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工作总结
一、主要做法
(一)地质公园建设工作
近年来,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建设和提升,一是马站火山群景区和热海景区入口片区的建设,更规范地建设了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特别是热海景区的立体停车场,既减少了占用耕地又增加了容量;二是火山、热海、北海及和顺等景区的进入道路改扩建,均由原来的四级油路改为了二级油路或城市园林式道路;三是保腾高速公路和腾冲驼峰机场的建成为地质公园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火山、热海景区的各项硬件建设和解说、标识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区验收;五是热海景区的地质环境整治工程和地热博物馆的建成,为景区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维护了景区地质遗迹的自然性,提升了景区科学内涵和科普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1、建立健全机构,强化地质遗迹保护管理
2012年,腾冲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腾机编办〔2012〕28号),办公机构设在国土资源局,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火山热海旅游景区抽调人员,设定领导和职员岗位、人数,设立综合管理股、科普技术部、财务股等股室,负责开展地质公园的管理日常工作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2、开展地质环境整治,消除地质遗迹地质隐患
2011年开展热海景区的地质环境整治,完成对科考区构成严重威胁的黄瓜箐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二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对地热博物馆构成威胁的硫磺场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勘察和治理设计,对地质遗迹的科考区崩塌、浴谷南侧小滑坡、大滚锅附近小滑坡、狮子头上游稀性泥石流等隐患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完成治理,工程经过装饰性伪装,既根治了隐患保障了安全又与景区环境相融,效果良好。
3、实施保护工程,完善地质遗迹基础设施
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地质遗迹景观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增设柱状节理至黑鱼河路途上两个公厕和一个休息亭、修缮保护区巡逻道路、完善火山景区和柱状节理景点给水排水、低压输电线路、通讯广播电视工程等基础设施。
完善现场保护、监护设施建设:在火山景区完成马站火山群重要火山锥保护性标识标牌设置及火山景区其他标识牌的完善更新、将由原泉华台地上通过的游路改为江边架空栈道以恢复下表院低温温泉瀑布景观、柱状节理至黑鱼河途中“猴园”风景林保护工程。在热海景区完成各遗迹点的标识解说牌的补充完善及其他标识牌的更新、老滚锅的恢复、大滚锅旁汽泉的保护及解说牌建设、科考区澡堂河边热泉群的恢复。
完善展示工程建设:2011完成火山景区内火山景观大道两侧的户外标本、景观的收集和展示、城子楼火山锥火山碎屑岩剖面展示、火山熔岩被熔岩流剖面和熔洞展示,整理下表院泉华裙、泉华变迁展示剖面一个。2012年,由腾冲火山热海旅游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在地质公园热海景区兴建地热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2680m2。目前场馆建设、馆内展厅装饰装潢以及展览展示已完成,正在投入使用。
4、编制总体规划,分级保护地质遗迹
十二五期间,修编完善《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并得到有效实施,对云南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火山地质遗迹、地热遗迹、构造遗迹、峡谷地貌等地质遗迹划分特级保护区管理区、一级保护区管理区、二级保护区管理区,三级保护区管理区实行分级分类管理。腾冲市国土资源局在办理采矿权及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时采取会审制,对涉及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区的矿山申报、建设项目用地严格把关审查,凡与保护区管理政策相悖的一律否决。同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也必须阐明建设项目与国家地质公园的关系,评价对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影响,凡与保护区管理政策不符的,一律否决。
(三)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工作
开展地质博物馆科普宣传:通过地热地质博物馆和火山地质博物馆,开展以地质科普知识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博物馆、影视厅、沙盘及图片宣传板、宣传栏,广泛对游客进行火山科普知识展厅。2011年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人数为30万余人,其中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学生接待人数为11万余人;2012年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接待中外游客人数为42万余人,其中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学生接待人数为13万余人。
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一是大力开展科普培训。由腾冲县旅游局组织,腾冲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股郑祥青高级工程师于2011年2月18、19日和2012年6月1日在全县导游培训会上对管理者及导游员进行了主题为“腾冲火山地热科普知识”讲座,培训3场次,参训人数分别为68、63、72人次;二是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十二五期间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开展火山地热地质科普教育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及各院校学生介绍地质科普知识,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动受众累计达300000余人。2011年9月17日在腾冲县第一中学内针对在青少年人群开展了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2012年4月日在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内开展了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2012年9月15日在腾冲县腾越镇天城社区开展了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
制作发放科普宣传品:十二五期间,投入科普金费40元万元出版科普丛书,推出《腾冲火山热海之火山》5000余册,《腾冲火山热海之热海》5000余册,每年投入20余万元用于免费宣传折页、导游图、影像制品的制作。
开发科普旅游线路:一是马站火山群--柱状节理--黑鱼河--腾冲湿地一日游。该线路以观赏腾冲最具代表性的火山群、火山熔岩台地、玄武岩柱状节理、火山熔岩巨泉、火山堰塞湖湿地景观为主要内容,既适合普通游客,又对科考、探险等特殊人群有极大的诱惑:二是热海--坝派水体景观一日游。游览腾冲最具代表性的热海热田,体验高温沸泉、汽泉、喷泉、冒汽地面、水热爆炸、水热蚀变等地热地质现象的神奇,感受流量达6立方米每秒的火山熔岩巨泉的冲击力。既适合普通游客,又对科考、探险等特殊人群有着无比的魅力:三是来凤山--国殇墓园--叠水河瀑布--和顺一日游。既游览腾冲又一火山群(来凤山-马鞍山火山群)的风光,又欣赏国家森林公园、火山堰塞口瀑布的壮观,感受腾冲侨乡文化、抗战文化的气息。既适合普通游客,又对科考、历史文化研究等特殊人群具有强烈吸引力;四是马站火山群--云峰山--瑞滇热田一日游。观赏火山群景观和花岗岩构造剥蚀地貌景观,欣赏两种成因、风格炯异的奇山和腾冲第二大地热田的异水,领略尖堪比泰山险堪比华山的云峰山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道家文化气息。既适合普通游客,又特别受科教、探险及崇拜道教的人群青睐。
实施科普计划: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普工作计划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日常科普工作开展,主要是通过对进入公园的广大游客进行火山地热科普知识宣贯;第二部分是以寒暑假为契机,向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火山地热科普知识宣贯;第三部分是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等大型专题活动开展科普知识宣贯。2013年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已向12万多游客进行了火山地热知识的介绍;寒假期间共接待省内外各大中小院校学生5000余人,并以火山地质博物馆为主体开展了火山地热科普知识讲解介绍。
(四)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2012年4月,中国科学院深部探测科学钻探选址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科学院科研人员将在火山地质公园开展为期18个月的科学钻探工作。
该项目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综合研究课题》,拟投资2000万元,通过开钻一口2000 m钻探实验孔,为高热异常区进行钻探工作提供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参数,论证该区进行深孔科学钻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该区新生代火山作用和构造活动关系,大型走滑构造与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背景,为矿产资源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腾冲开展科学深钻做可行性技术准备。此次科研钻探为火山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及公司的要求,对科研钻探中所得的地质标本,火山地质公园都要进行妥善保管并放置到火山地质博物馆进行科普展示。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不断加强对保护区内的火山机构遗迹、地热遗迹、构造遗迹、峡谷地貌等地质资源保护力度,丰富了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既体现了科研、科普价值,又美化了环境,使地质公园景观价值得到了整体提高。火山地质博物馆和地热博物馆的开放,进一步使民众加深了对地质遗迹和景观的了解,认识到保护地质遗迹的必要性。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向全社会介绍了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举措,宣传和展示了我市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管理建设成果,全面提升了我市地质公园的社会影响力和显示度。保护项目的实施,使地质公园生态环境的质量以及风景区的形象有了较大改善,提升了火山、热海景区的科学内涵,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带动发展的各项产业状况
此外,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还有力助推了当地扶贫攻坚工作。随着公园内景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迅速带动了马站、清水、和顺3个乡镇的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零售业等行业发展,自2004年以来,公园内景区发展带动周边村社共办起了154家餐馆、301家民居旅馆,有4400余村民通过参与旅游文化产业开始致富,公园景区内目前拥有中高档酒店4个、酒楼3个、客栈100余家,帮助周边村社设置活动摊点300多个。
(二)带动发展的各类就业状况
截至2017年8月31日,公园内两个公司在册员工1140人,非在册但常年被公司招聘为服务人员的人数约1000余人,当地人占到了90%以上(贫困人口务工人员160人),就业收入2114.88万元,人均月工资4873元,同比增长4.8%,公司为所有在册员工购买了“五险一金”,月人均1200元,为促进地方就业做出了贡献。同时帮助周边村社设置活动摊点,间接就业人员3200人,解决了当地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随着景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开发建设进程加快,景区间接地带动了周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功能也在逐步完善,2011年热海景区(公司)在腾冲市委市政府以及交通运输管理局带领下,投资4000余万元,扩建热海路,改善清水乡外围交通情况;2013年,两个公司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通了热海景区至腾冲市区、和顺景区至腾冲市区、火山景区至腾冲市区的专线公交车,为周边村民提供便利交通条件。从2007开始,两个公司年先后支付火山、热海、和顺景区土地租赁费、林权补偿费、道路维修费等共计6000余万元(热海景区4800万元、和顺景区850万元、火山景区350万元)。
2004至2016年,两个公司共上缴税收1.4亿元,腾冲火山热海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云南旅游行业中纳税排名靠前,多次被地方税务局评为“优秀纳税企业”,为腾冲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四)带动科普文化场馆建设状况
公园成立至今,3个景区共修建了5个地质广场,面积约12000平方米,建成的地质博物馆展示厅为5个,面积约4300平方米,已完成两个地质地热科普博物馆,目前在建的地质体验馆一个;在科普教育过程中,职业培训71人,群众科普26300人,发放科普资料2.64万册(份)。
(五)助推脱贫攻坚的成效
近年来,腾冲火山热海景区(公司)、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紧紧围绕腾冲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域旅游”工作思路,发挥优势,准确定位,依托火山地热资源、乡村人文资源等资源,全力推进特色旅游发展,助推景区及周边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内和顺、火山、热海景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和扶贫开发,确定了“景民共建”发展思路,及时召开周边关系协调和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帮扶对象,结成帮扶对子,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设置专项经费,做到人员、经费、责任三到位,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抓好景区建设,激活周边第三产业发展。云南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火山热海景区已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腾冲市旅游发展龙头企业,景区各项综合开发项目为周边乡镇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以景区为依托,周边许多农户办起了农家乐,从事餐饮、住宿、旅游产品开发等第三产业,既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又进一步促进了餐饮、民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是抓产业扶贫项目,助推脱贫攻坚进程。长期以来,腾冲火山热海景区(公司)、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以部门为单位与周边村社结成帮扶对子,完成1000余人次走访工作,设置专项经费用于周边帮扶;节假日走访慰问周边村社,发放慰问品,“六一”儿童节等节日还到周边小学和幼儿园发放学习用品等等。和顺景区还给予和顺镇籍60岁以上老年人每年120元/人的养老金。
二、存在问题
1、目前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依,虽然一些地方性的或部门的有关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中对地质遗迹保护有一、两条规定,但都很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和权威性,对一些破坏地质遗迹的开发活动和行为缺乏打击力度。
2、实践中,圈划在旅游景区中的地质遗迹能得到严格的保护,但地质公园面积巨大,景区面积(征地范围)十分有限,景区外的地质遗迹所在地从土地权属上还属于农村集体用地或是农户承包地,这对保护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而腾冲火山石采掘、加工历史悠久,范围广泛,许多原来已经形成的采掘坑、洼都被划入了保护区,矛盾突出。
3、关于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标准或者限制标准比较粗放,景区建设中一些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内容与保护区管理规定是否相容或相冲难以界定,造成一些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只要涉及保护区统统都被否决。而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很大程度上得依赖旅游的“造血”功能来实现和维持。
三、经验与建议
前已述及,位于景区内的地质遗迹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大部分地质遗迹保护区目前仍处于景区之外,土地权属属于农村集体或农民承包经营权范围,不利于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要较好地实现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应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因地因时制宜,建议:
1、针对特级保护区,实施征地严格保护,设置保护界桩、保护标识牌。
2、针对一级保护区,尽可能作为旅游景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方针,严格把控景区建设规划,使地质遗迹既得到有效保护,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短期内难以规划为景区管理的区域,针对重要地质遗迹圈点征地保护。
3、对于二、三级保护区,尽可能规划发展为与旅游相关的项目区,科学规划,严格把控,最大程度保护好地质遗迹;对于进不了项目区的地块,研究制定补偿机制,给予土地权属者一定经济补偿,保证地质遗迹不受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