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索引号 01526052-6-/2019-1209002 发布机构 腾冲市民宗局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发布日期 2019-11-28 16:13:21
文号 浏览量
主题词
少数民族文化‘汉化’现象应予重视

腾冲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境市,有24种少数民族,其中傈僳族、傣族、回族、白族、佤族、阿昌族为世居少数民族,阿昌族为人口较少民族。有荷花、猴桥两个民族乡镇,14个民族村,148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少数民族散杂居在15个乡镇、94个村(社区)范围内,辖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0%以上。2018年末,全市人口686197人,少数民族58730人,占总人口的8.56%。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腾冲少数民族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与汉族杂居在一起,随着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通婚,民族界限逐渐消失,出现少数民族文化“汉化”现象。

一、少数民族文化“汉化”现象突出

随着民族交往的加深及汉文化强烈的吸引力,少数民族自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重视不够,文化传承意识不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大都缺乏深入了解,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只有老年人穿,年轻人只有在非常隆重的节日才会穿,日常都着汉衣汉服,且不重视本民族传统节日,如傣族泼水节、傈僳族刀杆节、阿昌族阿露窝罗节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更重视中秋节等汉族节日,不但如此,会讲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同胞越来越少。如:近年来,受汉文化影响,我市多数少数民族会说本族语言,但能够使用本族文字的正在逐渐减少。其中:傣族有语言文字,90%以上的傣族会讲傣语,会使用傣族文字的占2%左右;傈僳族有语言文字,90%以上的傈僳族会讲自己的语言,会使用傈僳文字的占3%;回族没有语言,通用汉语;白族有语言,无文字,会讲白族语的人占2%;阿昌族有语言和文字,会讲阿昌语言的占2%,会使用文字的几乎没有;佤族有语言和文字,会使用文字的几乎没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我们开展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的当务之急。

二、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少数民族文化“汉化”现象及做好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制定相应措施,全力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二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扬弃”工作,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对一些落后消极的民族文化要引导摒弃。

三是加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手工、民间传统习俗的保护与发展。鼓励支持各少数民族对民族服饰、手工工艺的钻研、加工以及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建立与市场对接的良好机制,尊重服饰、饮食习俗,重视传统文化、非遗保护区的开发、保护。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项目争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