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52-6-03_A/2016-0808001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民宗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5-11-16 18:05:06 |
文号 | 浏览量 |
腾政办发〔2015〕102号
腾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腾冲市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腾冲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腾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1月13日
腾冲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沿边一线行政村为重点,开展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按照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腾冲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一、总体要求
(一)实施范围
2015—2017年,以猴桥、明光和滇滩3个沿边乡镇的猴桥、胆扎、轮马、自治、麻栎、联族6个沿边行政村(社区)为范围,覆盖103个自然村、5531户、22256人。
(二)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为统领,按照市委“六大战略”“四化五加强”“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将腾冲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国际化、城乡一体化、信息化,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努力把腾冲建设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以安居房建设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为重点,全面改善和提升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6项工程,整合资源,整村推进,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切实推进“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建设,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基本目标
通过3年努力,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
“五通”即:
——通路。乡镇至沿边村委会公路硬化畅通,自然村内道路硬化。
——通电。自然村农网完成改造升级,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有保障,电价不超过全市居民生活用电平均价格。
——通水。自然村村民用上水源稳定、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没有稳定水源的,每户应有安全卫生、不低于20立方米的水窖,提高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
——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确保沿边群众能够收听、收看中央、省级频道和地方自办节目。
——通电话互联网。沿边乡镇、沿边村委会通4G移动电话和宽带互联网,自然村通电话。
“八有”即:
——有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每个村委会有能够满足办公、培训和开展多种活动,符合抗震要求的活动场所。
——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村委会卫生室不低于80平方米,配备基本药品和医疗设备,有具备相应资质的乡村医生。
——有宜居生活环境。20户以上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有公共活动场所,有垃圾池和排污管(沟)及可行的无害化处理设施,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得到美化绿化。
——有抗震安居房。基本实现每户有1套达到抗震标准、面积不低于60平方米、人畜分居、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房,有条件的农户应建设卫生厕、卫生圈,与安居房相配套。
——有高稳产农田地。人均至少建成1亩能够得到有效灌溉、土地平整、保水、保土、保肥的高稳产农田地。
——有经济作物。人均至少建成1亩特色高效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果,年均亩产值达3000元以上。
——有商品畜。人均每年至少出售1头以上商品畜。
——有劳动技能。每个劳动力至少学会和掌握1门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
“三达到”即:
——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内。到2017年末,6个行政村(社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低于10%,实现稳定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市平均水平。到2017年末,6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市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市平均水平。到2017年末,6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本市平均水平。
(四)基本原则
——规划先行,科学建设。科学编制村落布局规划,使村落布局与守土固边、经济发展相衔接。对20户以上的自然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重点,全面提升。以实施沿边群众安居房建设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明确任务,合力推进。有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优先支持,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上级支持,自力更生。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各乡镇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二、建设任务
(一)实施抗震安居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因族施策”的原则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基本消除农村危房,推动现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进村入户,把沿边村寨建设成为村美人和谐的生态宜居“幸福家园”。
(二)实施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大力发展经济林木种植,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鼓励沿边地区发展种养殖基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积极发展边境特色旅游业,逐步实现资源开发、旅游休闲、农户增收的多赢局面。
(三)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上台阶,实现沿边乡镇至沿边村委会公路硬化通畅,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实现沿边村委会通4G移动电话和宽带互联网,自然村电网、安全饮用水、电话、广播电视等全覆盖,畅通“毛细血管”。
(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对不达标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加强群众公共活动场所、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和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增强沿边各族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向心力,使沿边村寨成为屹立边关的“亮丽国门”。
(五)实施村寨环境整治工程。着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垃圾池、排污管(沟)、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建设;按照“挖掘民俗文化、保留历史风貌、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地方特色”的总体要求,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行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把沿边村寨建设成为“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共同协调推进的美丽乡村。
(六)实施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着眼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对沿边村(社区)级完小实施提质达标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学前双语教育、国门学校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力度,适当保留边境沿线校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新型农民、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引导群众学会当家理财;深入推进科普进村入户,提高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能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强沿边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
三、重点工程和投资计划
(一)抗震安居工程
1.沿边乡镇村寨布局规划。在2015年内对沿边乡镇的6个行政村进行统一布局、统一规划,作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依据。(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协调单位:猴桥镇、滇滩镇、明光镇人民政府)
2.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实施935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3年投入3740万元。在此基础上,市财政局、住建局、金融办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困难农户给予每户2万元优惠贷款支持,给予贷款贴息补助。(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协同单位:市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金融办、民宗局)
(二)产业培育壮大工程
3.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实施7500亩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平均每亩补助300元,3年投入225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协同单位:市财政局、扶贫办)
4.特色经济林建设。种植2400亩特色经济林及林下作物,每亩补助150元,3年投入36万元。(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5.畜禽养殖。发展畜禽养殖,购置良种1750头(只),扶持8个养殖场和1个畜牧公司,3年投入615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协同单位:市财政局、扶贫办)
6.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扶持农产品加工和特色产品加工企业发展,3年投入90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7.高稳产农田地建设。实施23075亩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每亩投入1000元,3年投入2307.5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协同单位:市国土局、财政局、水务局,烟草公司)
8.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支持2个沿边行政村设立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每村补助100万元,3年投入200万元。(责任单位:市扶贫办)
9.村级产业发展互助资金。支持7个自然村设立产业发展互助资金,每村补助20万元,3年投入140万元。(责任单位:市民宗局)
10.科技兴边富民专项建设。实施3个特色产业培育科技项目,每个项目补助30万元,3年投入90万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1.乡村公路硬化建设。实施1个沿边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到沿边村委会31公里公路硬化建设,每公里补助50万元,3年投入1550万元。(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12.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建设,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补助80元,3年投入2400万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协同单位:市财政局、新农办)
13.农村安全饮用水提升改造建设。实施24个自然村农村安全饮用水提升改造建设,3年投入99.3万元。(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14.通宽带互联网建设。实施3个沿边乡镇人民政府驻地、6个沿边村委会通4G移动电话和宽带互联网,实现“宽带乡村”项目全覆盖,3年投入200万元。(责任单位:市移动公司)
15.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实施2个行政村有线电视建设,3年投入212万元;实施6个行政村广播建设,每个行政村补助8万元,3年投入48万元。(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协同单位:市广电网络公司)
(四)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6.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4个村委会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建设,3年投入200万元。(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协同单位:市新农办)
17.卫生室改造提升建设。实施4个村委会卫生室用房、设备和人员三提升建设,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常用药物、具备相应资质的乡村医生,3年投入20万元。(责任单位:市卫计局;协同单位:市财政局)
18.村民综合活动室建设。在3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56个村民综合活动室,每个自然村补助15万元,3年投入840万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协同单位:市财政局、文广局、新农办)
19.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在3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59个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场所,每个自然村补助5万元,3年投入295万元。(责任单位:市文广局)
20.贫困乡整乡推进。实施1个沿边贫困乡整乡推进建设,分2年实施,共投入2000万元。(责任单位:市扶贫办)
21.贫困村整村推进。实施3个沿边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每村投入100万元,3年投入300万元。(责任单位:市扶贫办)
22.民族特色旅游村建设。建设6个民族特色旅游村,每个民族特色旅游村补助195万元,3年投入1170万元。(责任单位:市民宗局、旅游发展局、新农办)
(五)村寨环境整治工程
23.垃圾池、排污管(沟)建设。实施65个自然村“两污”治理、绿化亮化美化建设,每村补助4万元,3年投入260万元。(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协同单位:市新农办)
2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开展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每个示范点补助60万元,3年投入360万元。(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六)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
25.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5000人次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每人次补助20元,3年投入10万元。(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协同单位:市工信局、科协)
26.科普惠农示范建设。实施3个“会、站、栏、员”建设,每个补助10万元,3年投入30万元。(责任单位:市科协)
27.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开展1280人次农村劳动技能培训,每人次补助1000元,3年投入128万元。(责任单位:市扶贫办)
28.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128人次新型职业农民、高技能农民等培训,3年投入38.4万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29.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实施2350人次培训,每人次补助500元,3年投入117.5万元。(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以上6大工程29个子工程,3年投入17721.70万元。
四、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是一项政治工程,各有关单位和沿边乡镇要按照“省做计划、部门支持、州市督导、市级统筹、群众主体、整合资源、集中实施”原则,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全力推进建设。一是成立腾冲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办、发改局、工信局、民宗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文广局、卫计局、环保局、旅游发展局、扶贫办、新农办、金融办、科协、烟草公司、移动公司、广电网络公司、猴桥镇、滇滩镇、明光镇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民宗局,由市民宗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二是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向省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涉及三年行动项目资金要及时纳入年度计划优先安排,保证项目资金落实到位。项目责任单位和协同单位要认真做好对接工作,整合资金,指导好沿边乡镇的项目实施。三是沿边乡镇人民政府承担主体责任,镇长为第一责任人,统筹各方力量,整合项目资金,抓好组织实施。每个行政村(社区)要制定1个实施方案,每个自然村要编制1个建设规划,11月底前每个乡镇要编制完成1个行政村(社区)实施方案、2个自然村建设规划,12月底前完成全部行政村实施方案和自然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任务。行政村(社区)实施方案和自然村建设规划由乡镇编制,有关行业部门指导,市人民政府审批,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目标任务。四是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群众参与决策、参与建设、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村委会和自然村要成立项目建设理事会、监事会,建立完善项目后续管理制度,使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二)整合资源,确保投入。沿边三年计划的资金筹措采取“部门支持、州市协调、县市整合、社会帮扶、群众为主体结合”的方式。一是部门资金综合投入优先实施安居房建设,在确保安居房建设补助后,其余资金根据建设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立项审批,或在补助额度内向省市有关部门申报列入部门年度计划。二是行业投入。市直有关行业部门根据本部门承担的建设任务,制定年度项目资金计划,给予重点倾斜和优先安排,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市乡整合。3个沿边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制定实施计划,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的衔接,确保项目落实和建设资金专项使用;项目资金不足部分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统筹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确保不留资金缺口。四是社会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信贷投放;进一步引导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等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建设;积极开展军民共建、爱民固边活动;积极争取发达地区对口帮扶。五是群众为主体。群众通过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
(三)健全机制,狠抓落实。一是建立工作推进会议制度。市人民政府每年召开1次工作推进会议,督促检查市直有关部门和沿边乡镇工作落实情况,并对下步工作进行部署安排。二是建立市直部门协调机制。市直有关部门根据部门任务和实施计划,制定年度项目资金安排计划。项目责任单位要加强与协同单位的衔接,保证项目实施地点、实施年度与资金投入同步推进。由市民宗局牵头,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对本年度部门资金安排计划和上年度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协调汇总,并上报市人民政府。三是建立进度表制度。按照沿边三年行动计划6大工程31个子工程,各部门要加强与云南省、保山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资金整合力度,沿边乡镇、行政村、自然村要做到进度表上墙。四是建立挂钩帮扶工作机制。3个沿边乡镇每个沿边行政村由1名市领导挂钩,市直各部门分别挂钩帮扶1个行政村,不完成任务不脱钩。五是派驻工作队。市人民政府向每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派驻工作队,队长由挂钩帮扶部门领导担任。工作队负责指导督促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任务不完成、检查验收不合格不出村。
(四)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实行市直有关部门、沿边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按照“事前审核把关、事中指导督促、事后考评审计”的原则,加强对实施计划的审核把关、工程推进的指导督促、竣工项目的绩效评价和资金审计。对照“五通”“八有”“三达到”建设目标和任务责任分工,市民宗局和市政府督查室会同有关部门,采取随机抽样、实地查看和全面检查档案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市直有关部门和沿边乡镇人民政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情况专项报告市人民政府。对完不成任务的市直部门和乡镇给予通报,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每年一考核,三年总考核,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附件:1.腾冲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
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工程项目投
资计划表
2.腾冲市沿边行政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
市检察院,市人武部,驻腾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腾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11月1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