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后|云岭(腾冲)老兵在环卫岗位上续写荣光
——记腾冲市环境卫生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
李灿连
当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服务”这句话时,心中泛起层层涟漪,过往的经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1998年至2003年,我在武警云南省森林总队服役,那是一段热血燃烧的岁月,我荣立三等功1次,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本以为军旅生涯是我人生唯一的壮丽篇章,没想到退役后的经历,同样刻骨铭心。
退役回到腾冲后,我投身环卫行业。那时的我,没有丝毫犹豫,一头扎进这份又脏又苦又累且年轻人稀缺的工作里。从穿上环卫服的那一刻起,22年的坚守便悄然开始。初入腾冲环卫站,我成为清扫一线的一员,彼时环卫行业极为落后,仅4辆卡车负责运垃圾,城市道路全靠人工清扫。每天凌晨6点多出门,直至晚上11点才能休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机械化清扫率为零。高强度工作让毫无经验的我浑身酸痛,内心满是自我怀疑。但看到前辈们默默坚守,身为退伍军人的那份斗志被瞬间点燃,我告诉自己必须尽责。在不断摸索中,我掌握了工作窍门,对环卫工作的热爱也与日俱增,一路成长为环卫站站长。
在工作推进中,我深刻意识到环卫工作强度高、风险大,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每到年末,低温加上节假日人车流量剧增,事故频发。曾有工友清晨被醉酒司机撞伤,这让我痛心不已,也促使我思考如何保障大家的安全。于是,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和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检等城市创建重点工作任务,我们申报购置了8辆道路清扫车,又购入28辆三轮电瓶保洁车。机械化清扫率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从人工集中清扫向机械化清扫+人工流动保洁作业模式的转变,机械化清扫率提升至80.3%,远超考核标准。
垃圾清运效率的提升也是关键。早些年,腾冲城区垃圾处理问题频出,随意丢弃、露天焚烧现象屡见不鲜,处理设施匮乏。2015年“创卫”、2017年“创文”后,虽购置设施保障收集,但垃圾桶箱遍布、清运二次污染、垃圾混投严重等新问题接踵而至。经过调研学习,2019年,我们投资50万元建成2个现代化生活垃圾收转运站,采用“候装车定时收集+商户居民直接投放”的高效模式,实现“垃圾不落地”。投入微型自装卸垃圾车上门收运,严格按照“定车、定人、定时”要求作业,成立大件垃圾清理小组巡回巡查清运。一套成熟高效的收运体系建成后,城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效率大幅提升,实现从“不定时收集”到“全天候收集”的跨越,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当我发现非机动车道石墩阻碍市民出行,环岛交通混乱,热海路停车难的问题,沿线居民苦不堪言,商户们也因停车不便,生意大受影响,怨言颇多。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我多次深入大街小巷,骑车穿梭于设有石墩的路段,详细记录位置间距;在环岛处一站就是数小时,统计车流量,分析拥堵节点;在热海路不同时段观察、统计停车需求,与市民、商户深入交谈。基于扎实的调研后提出议案,相关部门很快拆除了石墩、改了造环岛、规划了限时车位,大家出行安全又顺畅,商户的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我们每一位代表都在怀揣真心倾听民声,把民众的期望写进议案,为民生福祉全力以赴,推动议案落地,让腾冲百姓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关怀,成为腾冲城市发展中温暖而有力的推动者。
政府对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服务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出发的舞台。在环卫岗位上,我将继续发扬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作风。我深知,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退役军人,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我们的经历平凡普通,没有惊天伟业,却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辛勤。秉持“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的信念,我们甘愿做人海里不起眼的“沙粒”“水滴”,不争不抢,默默奉献。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为城市的洁净,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平凡岗位上续写军人的荣光。
图片提供:李会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