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96-4-/2021-1026002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新华乡 |
公开目录 | 应急管理 | 发布日期 | 2021-10-26 14:20:32 |
文号 | 浏览量 |
2021年新华乡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保山市人为地质灾害管理办法》及《保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定,为切实做好2021年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乡地质灾害现状和气象形势预测,制定本方案。
一、2020年地质灾害概况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降雨量偏多、地质灾害频发,全年无重特大地质灾害事故、人员伤亡及人为地质灾害责任事故发生,龙井山隐患点小型治理项目、龙塘村大寨子隐患点特大型治理项目施工结束。
(二)地质灾害基本特点
2020年地质灾害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与多年同期相比灾情有所增加。2020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
2.山区、半山区灾情严重,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明显增多。
3.新华乡境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和崩塌两种,引发原因以持续降雨或暴雨为主。2020年我乡高度重视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对已查明的及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新的地质灾害进行再调查、再落实,提前安排部署,全年开展多次培训及宣传活动,每个隐患点责任到人,做到提前防范、科学预防。
二、2021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全乡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以及易发程度分析历年来汛期降雨区域,结合市气象局和多年降雨特征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进行分析。
(一)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我乡地处腾冲市南部,境内多山,山区半山区占96%,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山高坡陡,雨季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环境较为复杂,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二)预测的主要依据
1.降雨量:2021年降水总量偏少,与常年相比偏少10~20%,气温为正常。1~4月我市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气温正常,冬春干旱较常年偏重;5月降水偏多,雨季开始期正常至稍偏晚;主汛期6~8月降水偏少;秋季9~11月降水正常,雨季结束期较常年正常。
2.地震:腾冲市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冲击结合部,境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发生地震的机率和频度较高。我乡属腾冲市南部地区,如有5级以上的强震,则极易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工程建设活动:随着我乡各大工程项目的深入推进,在建工程项目建设对地质有不同程度的扰动,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它人为地质灾害的机率随之增大,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
4.地质环境:我乡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地质灾害隐患众多,地貌多为中高山深切割陡坡地貌,且地表风化严重,易发生地质灾害。前几年,随着山林的大量砍伐,客观上造成植被的破坏,将不断出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三)重点危险区预测
小蒲窝河、邦户河、水箐河、蛮岗河,该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结构复杂,河道蜿蜒,一旦遇到特大暴雨,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四)主要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米果至新华集镇道路、山新路、新梁路、新勐路及各村乡村路多数地段地形陡峭,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破碎,一旦遇到特大暴雨,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
二、2021年我乡重点防范期
根据市2021年重点防范期,结合我乡气候特征及地质灾害发生历史和近几年来的气候异常情况分析,确定我乡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10月。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我乡地质灾害的现状,今年的防治工作要特别重视滑坡和崩塌,其次是泥石流造成的地质灾害,同时应加强对削坡建房、修建公路、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以乡村集乡、人口集中居住区、重要水利电力设施、交通干线为重点,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
(一)重点防范地理区域
2021年新华乡重点防范地理区域:龙塘村唐家寨、大寨子地质灾害隐患点,龙井山社区邵家寨、杨家寨地质灾害隐患点,官接村李子洼地质灾害隐患点,邦户村梁家山、核桃坪地质灾害隐患点,梅子坪村苍蒲河地质灾害隐患点,何家寨村段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新山社区大坡山、黄叶林、坝角地质灾害隐患点,太和村摆依地、长旱坝、水井头、弄行、沙坡、速庆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心社区董外、荒田、大坡、茅草地、黄梨树地质灾害隐患点,大摆田户巴山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结构复杂,且降水量偏高,易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属地质灾害较易发生的区域。
(二)重点防范的公路地质灾害
2021年新华乡重点重点防范的公路地质灾害:米果—新华集镇道路、蛮东—大排田—龙塘、集镇—何家寨、集镇—邦户—何家寨、集镇—太和—新蒲河、龙塘—茶叶林—山新路、龙塘—夹象石—山新路、梅子坪—邦户等通行政村道路。米果—新华四级改扩建公路沿线地貌多为中高山深切割陡坡地貌,地质结构破碎、疏软,虽然大部分进行了边坡支护,但局部未支护地段仍可能产生坍塌、滑坡。通行政村道路工程建设区地质条件复杂、深挖高填路段多,岩土扰动强度大,边坡地质结构破碎、疏软,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大,属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对象。
(三)重点防范的学校地质灾害
1.龙塘完小
2.大摆田完小
3.新山完小
4.邦户幼儿园
三、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压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成立新华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为防区预防第一责任人,分管自然资源工作的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自然资源所、民政办、水管站、安监站、农经站、综治办、武装部、派出所、中心学校、交管站、林业站、农科站、财政所、供电所、卫生院、新华中学及各村委会主任等相关单位及各监测点负责人组成,从而做到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到人,措施到位。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
1.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贯彻执行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各项应急工作命令和决策,处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日常事物,协调、监督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及时收集、汇总灾情信息并及时上报,组织灾害损失调查并快速评估,做好减灾防灾宣传及防灾救灾报道反馈,协调各部门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2.自然资源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常事务,建立健全我乡危险性地质灾害点群测群防体系,督促各村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防治责任制,及时掌握各村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情况,并按《灾情速报制度》及时向上级部门速报受灾情况及处理方案。
3.财政所。筹集地质灾害防灾救灾经费,统一管理上级及外援救灾经费,负责向上级申请救灾经费。
4.民政办。转移安置好受灾群众,筹集发放救灾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协助做好抢救、医治、转移伤病员工作,做好灾后救济工作。
5.派出所。打击各种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保护国家资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灾区保卫、消防、交通管制,确保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6.交管站。做好救灾人员及物资的紧急运输工作,保障交通干线及主要抢险救灾交通路线的畅通,做好村道、乡道等交通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作,对公路沿线危险岩土进行全面清理。
7.水管站。监控河流、水渠、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地质灾害情况,督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隐患的责任人实施工程治理。开展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根据评估报告建议落实防灾措施。
8.卫生院。部署并准备必要的卫生器械、药品及医务人员,随时派送医疗队进入灾区做好防疫、抢救、治病。
9.林业站。监测林区地质灾害情况,组织林区各单位参加抢险救灾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灾后重建工程提供服务,并组织实施。
(二)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好群测群防措施
根据存在的隐患情况,制定执行“四项制度”,落实“三条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执行好“四项制度”
层层负责制度:(1)乡人民政府乡长为辖区地质灾害预防责任人,乡政府负责组织和领导辖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根据年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与各村委会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管理、考核辖区内群测群防和巡查员,填写防灾工作明白卡,现场辅导监测人员选定监测点位、设置监测标志,根据隐患点具体情况,对监测内容、测量方法、观测周期、记录格式数据整理和初步分析等提出要求,并监督落实情况;建立群测群防档案,跟踪隐患监测点监测工作动态,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对隐患点动态进行趋势化分析,根据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指导监测人员及时调整监测工作;定期向市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报送监测数据或资料。
(2)村委会主任为村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人,各村委会根据乡年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本村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安排、管理各监测员和巡查员,与其签订《监测巡查工作责任书》,落实临时避灾场所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在上级群测群防管理机构指导下,向受威胁农户发放避灾明白卡;按要求做好隐患点和危险区的监测和巡查记录的收集、上报工作。
(3)监测员和巡查员负责对隐患点或危险区进行具体监测和巡查,按要求及时、准确做好监测记录和巡查记录,分析、整理并按时上报监测和巡查动态资料,协助村干部向受威胁群众发放避险明白卡,出现险情及时组织群众避险。
汛期值班值度:汛期时地质灾害高发期,也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各级群测群防网络要建立汛期值班制度,于汛期前公布值班地点、值班人员及联系电话。相关群测群防人员和值班负责人要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列入群测群防网的自然村要有可靠的通讯装备或联络手段。
(1)汛期值班采取领导带班制,各级群测群防网络要排定轮流值班的带班领导、值班人员。
(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认真值守,如实填写来电记录表和灾情、险情日报表。
(3)遇有灾情、险情报告,应记录发生或发现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或威胁人数,灾、险情发展趋势、目前已采取的措施,报告人姓名和联系电话等情况,及时向带班领导汇报。
险情巡查制度:汛期监测负责人对已知隐患点轮流值班,24小时进行险情巡查,主要观测异常降雨、地面开裂、土体蠕动、树干倾斜、山洪暴涨、异常惊响等灾害前兆和诱发因素,并做好记录。
灾情速报制度:包括灾前紧急情况报告和灾后情况速报两方面。发现临灾前兆或异常,要第一时间报警,迅速转移群众,并尽快向上级和自然资源部门报告灾情(包括灾害规模、诱发因素、伤亡数字、财产损失等)。各乡接到灾情报告后要及时上报市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根据灾情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2.落实好“三条措施”
简易观测措施:灾害隐患点要建立简易观测设施,进行定期观测记录,重点是裂缝两侧钉桩做裂距和落距变化观测及泥石流沟降雨、沟水水位、泥位和流速观测。
灾前预警措施:灾害前兆或紧急情况出现后,监测负责人要立即上报,并发出警报。对群测群防点要配备警报器材,确定群众熟悉的警报信号。
紧急避让措施:对受威胁的群众要发放、填写避险明白卡。对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隐患点,要制定迅速有效的避让措施和撤离路线、场所,根据需要进行演练,一旦出现险情,确保安全撤离。
(三)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及时防范和预防地质灾害
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因灾损失,我乡对11个村社区88个村民小组进行排查,并对所有隐患点及危险区村寨安排专人进行监测并纳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管理。同时,填写《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卡》、《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到各隐患点住户手中,确保险情发生时群众能有条不紊地撤离于安全地带。在汛期实行险情巡查制度,由乡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每月至少到隐患点巡查一次,对出现小的险情及时进行排除。在巡查过程中,加大对隐患点群众的防治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增强群众防灾意识,自救避让意识。在认真做好各隐患点监测工作的同时,加大辖区内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真正做到群测群防。
(四)继续抓好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工作
通过腾冲电视台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各村、各有关单位要密切关注。预报等级分为5级:1级为可能性很小,2级为可能性较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要加强对重点危险隐患点监测工作的检查、督导。遇有灾害性天气,要将预警信息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到乡分管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受泥石流威胁的地方要建立雨量自动或简易观测站,摸索确定当地泥石流爆发的降雨量临界值,及时捕捉灾害天气并预警。重点防范期内,各村每天将辖区内的地质灾害信息上报,按要求填表做好记录,资料归档妥善保存。
(五)加强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细化档案管理
组织、督促和指导辖区内各村(社区)和责任单位开展地质灾害临灾预警、紧急避让撤离演练,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和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向群众、单位职工及施工人员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的科普知识,防灾、避灾常识,使广大群众了解正确应对地质灾害的方法,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意义的认识,增强防灾法治意识。同时要严格控制破坏环境的开发项目,坚持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村乡建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及其它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选址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使用。督促各行政或自然村制定村规民约,对私自挖砂、取土采石行为加以禁止,发现及时举报,防止因私挖滥采导致伤亡事件的发生。
监测员和巡查员负责如实记录每次监测、巡查结果,妥善整理、保存监测和巡查记录表;乡自然资源所负责对每个隐患监测点和危险村寨巡查点建立档案,并将收集到的监测和巡查记录存档,根据监测和巡查记录及时掌握和分析隐患、危险区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