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腾冲概况 >> 所辖乡镇 >> 正文

猴桥镇情简介

发布日期:2024-04-03 浏览: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猴桥镇地处腾冲市区西北部,东邻滇滩、固东、马站三乡镇,南接中和镇,西与盈江县盏西镇、支那乡毗邻,西北与缅甸联邦接壤,东距腾冲市区53公里,猴桥镇原名古永傈僳族乡,2000年6月撤销古永傈僳族乡设立猴桥镇。国土面积1086平方公里。全镇共有耕地面积约7.64万亩(其中旱地面积约4.38万亩,水田面积约3.25万亩),林地面积约145.8万亩。下辖9个社区110个村民小组,主要有汉族、傈僳族两种民族,2023年末全镇共有7144户29338人(其中少数民族6004人),完成财政总收入5185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32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47元。猴桥是集林业、边境贸易、物资聚散、边境旅游等多元产业的边关重镇,特点可用“五个一”来概括。

一片资源富集的边疆福地。全镇有林地145.8万亩,占腾冲市林地面积的21.2%;活立木蓄积达1235多万立方米,占全市的9.2%;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比全市高18.7%,是保山市最大的林业乡镇。水能资源丰富,主要以槟榔江水系为主,有古永河、轮马河、胆扎河等9条支流,水能蕴藏量约85万千瓦,永兴河等9个水电站年发电量29.58亿度,产值4.31亿元。金属、非金属矿种储量丰富,2023年康德顺成、阳邦硅业、瑞鑫矿业等企业实现产值7.81亿元。境内物种丰富,有熊、鹿、猴等野生动物,有天麻、重楼、三七、黄精等名贵中药材和红豆杉、香柏、楠木等名贵树种,盛产草果、茶叶、油茶、核桃、木瓜、野生菌。

一条历史悠久的边关古道。古永,原名“古勇”,有“古道勇行”之意。古永历来是祖国边防军事要地,战乱不绝,边戍常设。为了打击境外野匪不时入蹿烧杀抢掠,明万历年间曾设古勇隘,并相继设立29卡,由杨姓任世袭土把总,率兵防守,清时继设古勇隘,并立古勇练。光绪十一年又发生了反击侵略和界务问题,一直到民国间,古永依然保持古勇隘抚夷署和碉卡26处,沿设练丁弩手长期防守。此外,古永还经历了清咸丰、同治年间18年的战乱,民国后期两年余的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剿匪、反特武装斗争。自人民解放军部队进驻古永、地方民兵组织建立和发展,边防得到巩固和加强,人民告别了战乱,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一座对外开放的边境口岸。猴桥与缅甸山水相连,距缅甸甘拜地镇31.5公里,距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163公里,距印度雷多549公里,国境线长72.8公里,占全市国境线的49.2%。猴桥口岸是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通往印度支那半岛的要冲和最后一站,也是祖国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前沿阵地。随着保山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入驻,腾冲至猴桥高速公路、铁路及密班公路建设、滇西边境物流中心规划项目建设,猴桥正在逐步成为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条件和优势逐步凸显。

一个民风浓郁的民族乐园。1594年,今怒江泸水一带傈僳族陆续南迁至胆扎、轮马、猴桥边境一线定居,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古永世守边隘的重要力量。2023年末有傈僳族5257人,占总人口的17.9%,约占腾冲市傈僳族人口的1/3。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时,都要尽情地歌舞。傈僳族歌曲朴素感人,曲调丰富,舞蹈有“跳嘎”和“三弦舞”两种,日跳三弦、夜跳大嘎是一贯的传统。传统乐器有三弦、二胡、芦笙、笛子等。传统节日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三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他们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

一个神秘静怡的旅游胜地。镇内有据载建于清朝的古代边关军事防御设施得胜碉和御敌碉楼、古城遗址,有鬼斧神工的琅琊山,几十万亩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成群连片的参天古树。地热资源丰富,境内9个社区就有6个社区有温泉16处,其中黑泥塘温泉、轮马石花洞温泉、八里温泉、金家温泉出水量大,温度高。有厚如棉被的坝区晨雾,有满地金黄的油菜花。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神秘的民族传统节日及传说,槟榔江三岔河水库形成的“千岛湖”风光,又成为猴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库区水域面积12.6平方公里,10个崭新的移民安置点,42.6公里环湖路和30公里内环湖公路与以琅琊山为代表的群山共同组成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国门新村、芭蕉林老寨、胆扎孙家坝、轮马河头等景区景点颇具地方特色,风景秀丽、民风浓郁、乡风淳朴、神秘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