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41-1/20250916-00003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卫生健康局 |
公开目录 | 老龄健康 | 发布日期 | 2025-09-16 14:34:10 |
文号 | 浏览量 |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医学上常被称为“老年髋部骨折”,因其高死亡率与致残率成为高龄患者的“生死关卡”。然而,在腾冲市人民医院,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再次上演——1名百岁老人从骨折入院到康复出院仅用一周时间,术后第二天便成功下床活动。这背后,是医院多学科团队以技术为刃、以仁心为盾,为生命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01 百岁骨折,一场与死神的较量
患者虽已百岁高龄,但平日生活尚能自理,不慎跌倒导致右股骨粗隆间骨折,被紧急送往我院。髋部骨折对高龄患者而言堪称“致命打击”,长期卧床易引发肺炎、血栓、褥疮等症,一年内死亡率高达30%-50%。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医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骨科与麻醉科团队仅用4小时完成评估,果断决定实施急诊手术。
“年龄不是禁区,评估才是关键。”骨科黄正学副主任医师表示,通过精准的术前检查和多学科会诊,患者心肺功能可耐受手术,微创内固定方案能最大限度减少创伤,为患者的尽快康复创造条件。此类手术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尽早恢复至接近受伤前的生活状态,所以,一般称之为“救命的手术”,故而力求“早”而“快”,当然手术的顺利实施和围手术期管理都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
02 MDT协作:团队携手保驾护航
多学科协作,4小时极速响应,患者一周康复出院。
1. 麻醉护航。麻醉团队采用椎管内麻醉联合神经阻滞技术,精准控制麻醉剂量,确保百岁老人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2. 手术精兵。骨科团队通过闭合复位InterTAN内固定术(一种微创髓内钉技术),仅13分钟完成骨折固定,术口微创且出血量较少。
3. 康复加速。术后第二天,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老人开始床边站立;临床营养科医师定制高蛋白饮食方案,加速伤口愈合;护理团队24小时监测。
目前,患者已回家休养,可借助助行器自主活动。她的康复,印证了我院在老年骨科领域的实力与温度。“从手术到出院仅用7天,这样的速度在十年前难以想象。”家属感慨道,并将两面致谢锦旗分别送到骨科和麻醉科。
03 技术突破,一年两例百岁手术
这已是市人民医院近一年来成功救治的第二例百岁骨折患者。医院骨科近年来聚焦老年创伤领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高龄及超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方案。首先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检查、多学科联合评估,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其次启用微创技术,包含PFNA/InterTAN内固定、关节置换等术式实现“小切口、快恢复”;最后加速康复(ERAS),整合镇痛、营养、早期活动等策略,打破“高龄必卧床”的传统困局。
04 医者心声,让“最后一次骨折”不再是终点
“很多人认为百岁老人手术风险太大,但现代医学的进步让‘年龄天花板’不断被突破。”骨科刘术源医生坦言。“关键在于个体化评估和团队协作,我们不仅要让患者活下来,更要让他们有质量的活着。”李骋医生补充道。
当百岁老人遭遇“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腾冲市人民医院用速度、技术与温度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这里的故事,不仅关于医学的进步,更关于对生命的敬畏——无论年龄几何,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供稿:市人民医院
初审:王一杰
复审:张发胜
终审:李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