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6030-7-/2023-0302001 | 发布机构 | 腾冲市财政局 |
公开目录 |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 发布日期 | 2023-03-15 10:38:28 |
文号 | 浏览量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我们围绕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开展学习研究,重点了解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工作的现状。
一、我市目前开展的PPP项目
截至目前,腾冲市PPP在库项目5个,分别为:腾冲市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产业振兴建设项目、腾冲市中和至猴桥高速公路项目、腾冲市放马场水库建设项目、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供排水项目、腾冲市全域旅游综合能力提升及生态修复项目(退库项目)。
1、腾冲市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和产业振兴建设项目。包括农村人居基础设施、生态宜居乡村环境整治、乡村产业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5个类别,农村人饮巩固提升工程、村组公路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垃圾处理工程、厕所革命、村镇环境连片整治、河道综合治理、农贸市场建设、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扶贫车间建设、界头镇田园花海马拉松赛道等户外运动区建设、乡村民宿建设、环河环湖乡村旅游和芒棒镇上营九年制学校建设14个项目,项目计划投资38.988亿元。截至目前,14个子项目已开工13项,完成投资19.6304亿元。已签定贷款合同8项,其中国开行贷款18.1359亿元,资本金5.1852亿元,合计23.3211亿元。已放款7项,其中国开行贷款16.6017亿元,资本金4.941834亿元,合计21.543534亿元。
2、腾冲市中和至猴桥高速公路项目,主要以云南交投集团为主的社会资本方与保山市人民政府采用PPP合作模式建设,批复概算金额71.96亿元。腾冲至猴桥高速公路,是中天保至猴桥高速公路的末端,是全省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项目之一,也是孟中印缅国际大通道中的重要路段。路线起于腾冲市中和镇南侧毛家营,通过中和枢纽立交与保腾高速公路、腾冲至陇川高速公路衔接,经板桥、胡广冲、葫芦口,止于腾冲市猴桥镇黑泥塘边检站南侧。路线全长52.103公里,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建成通车并网收费。
3、腾冲市放马场水库建设项目。腾冲市放马场水库位于腾冲市固东镇,属小(一)型水库工程。由腾冲市越州水务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云南建设基础设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按公司法共同组建腾冲市水源工程投资有限公司。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总投资为15766.8万元,其中工程部分投资9638.69万元,征地部分投资2623.87万元,水环保投资515.90万元,其他投资2988.34万元。工程批复总工期42个月。截至2022年12月31日,放马场水库累计到位资金24771.06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4681.94万元。腾冲市放马场水库建设项目设计总库容329.9万m³,兴利库容258万m³。工程枢纽建筑物由主坝、副坝、导流输水隧洞、溢洪道组成,配套工程由永和干渠、罗坪干渠组成。
4、腾冲边合区供排水PPP项目。具体包括腾冲边合区供水工程第一自来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中和自来水厂)、供水工程第二自来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猴桥自来水厂)、腾冲市城市综合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项目(中和污水厂)、腾冲市猴桥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猴桥污水厂)四个子项目。该PPP项目投融资金额为47355.59万元(不含建设期利息)。项目投融资结构按照总投资20%的项目资本金,80%的贷款。其中贷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5年期以上基准贷款利率4.9%上浮10%后的5.39%进行计算。其中建设期两年,按照每年50%的投资进度进行测算,项目的建设期利息约为2133.99万元。本项目的总投资约为49489.58万元(含建设期利息)。项目实施机构为边合区规划建设局(现边合区住建局),社会资本方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腾冲市恒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环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作为联合体,并于2017年7月4日成立SPV公司(腾冲汉腾供排水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
二、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PPP项目落地难。社会资本财务投资动力不足,项目所需资金量大,周期长,对社会资本资金筹集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及受政策影响融资困难制约着PPP项目的推进。PPP项目运作经验不足。缺少具备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PPP相关业务知识普及度不够、项目相关机构协调还不顺畅、县域范围内整体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等因素也加大了PPP项目引资融资和落地的难度。
(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因相关政策变动、项目实施不规范、导致某些环节无法推进,面临频繁的整改、停工和退库。PPP项目退库难,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需由社会资本方联合体共同出具退库说明,因联合体涉及多个企业,个别难于达成共识,导致退库项目无法及时退库。
(三)由于PPP项目实施周期过长,很容易产生项目成本超出双方预算,在市场、管理、融资等方面都具有相对的风险。并且PPP项目属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可控性不高,政府方无法全权把握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支出方向。
三、提出的建议意见
(一)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PPP立法。目前已出台的PPP操作指南、指导意见都属于立法之前的铺垫。应继续推出带有“应急”特点的文件、指南、合同模版和工作规则的同时,着力研究推进PPP立法。构建有效的PPP组织管理体系,理清部门职责和分工,加强PPP的立法与政策制定、组织协调、规范指导和信息统计等方面的工作。并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和机构调整,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更好地合作,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老百姓提供质量和效率更高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二)建立风险分担和信用约束机制,打消社会资本的顾虑,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PPP项目。一是在PPP项目领域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优先在PPP项目领域建立信用约束机制,严格约束政府和企业不守信行为,保障PPP项目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切实建立起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由对风险具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政府应承担法律政策变更等风险,社会资本承担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工期、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风险。收益应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平衡好各方利益。三是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定价机制。在PPP项目运营过程中,依然存在定价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等不尽合理的问题。对此可考虑采取“区间弹性定价”,尽快形成科学的收益分配模型,即建立一种动态调整的定价机制,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上下限。同时,还要有绩效评价机制,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调整投资回报率,从而对社会资本产生吸引力。
(三)规范财政承受能力,出台行业操作指南。一是从财力保障角度有效提升各级可承受能力。建议在转移支付环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的统一化进程,让各级财政除保障民生支出外,还能有必要的财力支持PPP项目。同时,建议鼓励省级政府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向偏远、基层倾斜,提升财力薄弱地区县级开展PPP项目的财政可承受能力。二是支出责任上限标准弹性设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要求“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这一比例对控制财政风险有明显作用,但是对于建设一些有规模、高标准的公共投资项目有时也显得不足。建议对财力状况相对较好或确有需求的地区允许支出责任额度适度上调。三是尽快出台PPP分行业或领域操作指南。随着PPP工作的开展,一些基层政府或主管PPP融资的部门提出:虽然中央出台了PPP操作指南,但还是不清楚如何针对具体项目开展评标、设计特许权协议等相关工作。建议根据PPP项目对应的细分领域,比如污水处理、水利设施、安居住房、养老等领域,尽快出台分行业或领域的项目实施操作细则,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市县推进PPP工作。
(四)加强PPP治理能力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平等合作的前提,需要双方的能力相当,否则,很难实现收益和风险在双方的有效匹配。为此,需要政府方面加强学习、培训,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实操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基于双方的平等地位,遵循契约精神进行合作,也才能真正将PPP落地,做到为群众办实事、为百姓谋福祉。
(五)严格程序、明确责任,提振民营资本参与热情。在PPP项目的实施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执行,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合理制定采购标准和准入条件,确保采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大部分投资周期超过一届政府的任期,所以要通过人大立法来规范PPP市场秩序,明确社会资本投资回报不受政府换届换人等因素影响,从法律层面保障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合法权益,树立投资信心,消除社会资本对“新官不理旧账”的担忧,为PPP模式提供稳定的法律环境。
(六)加大对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支持力度,提振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的信心。优先推荐政府信用良好、收益稳定的优质项目,从而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因民营资本受当地政府制约,会相对注意在当地影响,使PPP项目可控性提高。
(七)充分利用PPP综合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披露,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PPP项目信息透明度,主动接收社会监督,推动项目有序实施。加强PPP项目管理,各个阶段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严格控制项目支出,避免超出预算、出现政府债务风险,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低效必问责”。
(八)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增强对PPP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和操作实务的领会和掌握,通过学习要更加深刻的认识到PPP项目的内在含意,全面了解推广PPP模式的背景,正确认识PPP不是简单的政府融资工具,而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提供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公共服务。
(九)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对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一票否决,做好PPP项目入库前的调研工作,把真正有价值、可操作性强的项目筛选进来,防止质量差的项目滥竽充数。加强管理、搭建平台、接受社会广泛监督。切实保障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审批过程公正透明、建设运营全程监管。
(十)以点带面,以行促效,充分发挥示范效应。要择优开展项目试点。通过示范项目实施逐步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放大的PPP改革实践路线,带动更多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