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茶乡|云南老年摄影腾越分会蒲川“银发视觉”采风记
雄奇伟岸的高黎贡山,在从北向南行走的过程中,也许是走累了,或许是另有所念,就在即将出国之时,缓下了脚步,举手投足之间,吐出一片绿的天地来。故此,清凉山因绿四季生机盎然,大蒲窝因绿万物竞相生长,蒲川因绿成就了休养生息的茶乡。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绿是生命长盛不衰的底色,同时也是世界美好的象征。镜头也毫无例外,在绚丽多彩的浪漫采拍中,绿是底色、是主角、更是生命。茶乡蒲川,国土面积179.4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875米,年平均气温15.4℃,年降雨量1500毫升,得天独厚的气候造就了绿的源泉,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6.5%,这里是茶最适宜生长的境地,这里是保山有名的第二茶乡。茶乡蒲川的绿美,固然是镜头的最爱,是无数摄影爱好者心意满满的选择地,特别是数量上百个、面积达3.2万余亩的茶园,更是深得镜头的青睐。
来到茶乡蒲川,选一处适当的高地纵眼望去,以清凉山为主体的丘陵地带,仿佛由一笼华丽的绿毯包裹着,森林树木的绿、灌木草丛的绿、庄稼禾苗的绿、大片茶园的绿,层出不穷,逐波随浪,无边无际,似乎再也找不到半点泥的肤色。而在这种绿美的景象里,大片大片点缀在其中的茶园,无疑充当了主要角色,成了百摄不厌的殊美,最摘眼息鼻,最动人心弦,最燃烧情感。茶园随地形形态走向而走向,地形是圆的茶园就是圆的,地形是方的茶园就是方的,地形是平坦地块的,茶园就是平坦地块的。茶园随地形升高而升高,随地形触底而触底,随地形的散开而散开,随地形的汇聚而汇聚。有的宛若圆圆的绿格蒙古包,有的宛若无边无际的绿格地毯,有的宛若层层叠加的绿格花环。
——阳光下,茶园镀着金边线条的绿:有的像一本本错落有序铺开的诗集,每一园都书写着灵动的诗词歌赋,处处弥漫着诗意,处处惊现着诗境,处处藏着诗韵,时而让人心跳加速,时而让人趋于窒息,时而让人欢呼雀跃;有的像一曲曲婉转悠扬的歌谣,每一园都弹奏着动听的音韵节律,高者高亢激昂,低者深沉回旋,平者娓娓道来,园与园交相辉映,行与行相向牵手,列与列参差衔接;有的像一幅幅层出不穷的素描,每一抹都绘画着神来之笔,有的地方浓一点,有的地方淡一点,有的地方浓淡恰当搭配,点有点的浓墨重彩,线有线的飘逸洒脱,面有面的高贵素雅;有的像一顶顶仙境遗落人间的帽子,每一顶都编织得精工细腻,一排排绿色的茶树是主调,一条条茶园的地埂是配角,而散落在四周的各种树木是边饰,黄绿相间亲眼耐看,搭配得体似无缝隙,平坦紧密真想爬到上面跟着岁月流淌……
——雨雾中,披着缥缈雨雾的茶园:有时如正在沐浴的仙子,青涩纯真,清秀无瑕,黛眉微蹙,满目通透出无需愔世事的天然呆萌,周身散发出仙界的灵秀气息,四维彰显出洒脱飘逸的清爽丽质,那雨后似波浪形涌动的绿是她们的酮体,那空气中飘来的新鲜泥土腥气是她们的本味,那缠绕着久久不愿离去的云雾是她们的幽梦,一幅脱俗逍遥的画面;有时如天生地造的浮雕,梦幻同在,虚实并存,沉浮共生,云雾移动时似腾云驾雾,云雾缠绕时似接受哈达,云雾消散时又陡显宁静,那缕缕裸露出来的绿是浮雕寓意的纹路,那浓浓云雾遮住的部分似是浮雕埋藏在心底的沧桑,那淡淡雾气缭绕的角落是浮雕不愿乘风归去的意念,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时如藏在边关要塞的营盘,云雾里潜伏着无比的神秘,风雨中不失兵士的严整,意象里彰显着队伍的威严,一列列,一行行,一片片,整齐排列,注目行礼,屹立不动,纵观如枕戈待旦,横看如沙场点兵,细瞧如列队出征,一派威风凛凛的景象……
——采茶时,不同的思绪表现出不同的景美:站在园边平眼望去,柔和阳光飘洒下的茶园,像给每一片茶叶都镀上了一层薄金,而汇聚在茶树叶片上的露珠,则像跌落在绿色海洋茶园里的繁星,浪花般晶莹剔透、星星点灯、闪闪发光,一种“青山翠处隐茶乡-翠叶含羞映晓光”的诗意就不自然地荡出胸怀;置身茶园之中,茶树如同接受检阅的方阵,频频向你送来注目礼,而茶树顶上粉嫩翠绿的叶尖,又仿佛千千万万个身穿绿衣的少女翩翩起舞向你迎来,稍稍吸鼻就汲取到茶叶淡淡的芳香,稍稍凝神就感受到茶树的心跳,稍稍欠身就似乎听到茶叶片呼吸的声音,不禁发人以“茶园翠影漫彰华-伸手欲采鲜嫩芽”的冲动;微风轻拂过茶园时,一波一波柔柔的,仿佛是在为茶树梳理打扮,茶尖嫩芽微微摇曳的姿态,又像是出嫁前忙着备妆的新娘,而叶与叶轻微碰撞发出的沙沙声响,却似在低吟浅唱关于生长与自然的秘诀,一份动中寓静的惬意注满心头;更让镜头流连忘返的,要数采茶女采茶的景象了:背着竹篓的采茶女,身着淡色的衣裳,面色甜美,目光从容,体态轻盈,莲步位移,低头抬手之间,只见纤巧似玉如蝶的手指,魔术般在茶尖上一绕,嫩绿的茶叶片就到手心,在无需言语的时光里,随着双手的一伸一缩,伴随着唰唰的“掐”声,鲜嫩的茶芽已纷纷飞向竹篓,这是一场拟似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对话,这是一抹人与物的情感融合,这是一首优雅编织的田园诗篇,真是“素手拈来云外绿-幽情尽付篓中藏”。
镜头下茶乡蒲川的绿美,刻藏着春动的精灵,携带着生命的希望,馈赠着丰润的情感,晕染着时光,温暖着年轮,流淌着梦想,是无法用镜头拍摄完的。
镜头下的茶乡蒲川,如果说茶的“绿美”是镜头的最爱,那么茶的“壮美”则是镜头的情长。在茶乡蒲川,可以说茶是蒲川人的天,茶是蒲川人的地,茶是蒲川人的命,关系着蒲川人的喜怒哀乐。人人喝茶,户户种茶,村村制茶,这是蒲川人离不开茶的真实写照。而在制茶、品茶、解茶的过程中,那些醍醐灌顶的瞬间,可谓给镜头留下了满满的印记。
——制茶,这是一个奇妙的蜕变之旅,是鲜嫩茶芽把磨难铸就成辉煌的壮美历程。蒲川人种茶制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近出名的有:1923年龙江绅士封镇国的儿子封维德子承父业将龙江茶区推广到沿江蒲川辖区、1940年民国元老李根源写信给蒲川乡绅谷应生禁烟替茶以及始于1988年的清凉山磨古茶,并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一整套或纯手工或手工加机械的制茶流程。首先是“杀青”,茶师把从茶树枝头采摘下来的新鲜茶芽片,晾干水汽凋萎后,投到偌大的热锅里煎炒,这时你会看到茶叶片在高温铁锅里跳动、旋转、舞蹈的慷慨之美,你会看到茶叶片在“噼里啪啦”鸣奏声中逐渐变色、变形、变容的魔幻之美,你会看到绿色生命瞬间收藏起来的豪迈之美;紧接着是“揉捻”,茶师把从热锅里捞出来的“杀青”茶叶片,放到作坊板上搓、挤、捺、滚、压,这个过程仿佛是一种茶与茶艺师的深情拥抱,仿佛是茶用卷曲、凝聚、成条的生存秘籍来锁住茶汁清香,仿佛是茶在茶艺师技艺下的一场灵魂拷贝;而后是烈日下的“暴晒”,似茶在享受一场淋漓尽致的日光浴,似茶在结实身心、锤炼坚韧、固定品质的淬火,似茶在为完成一阵阵幽香的心灵夙愿作准备;再后来是“成品装容”,似漫长的熟睡修养,又似漫长的期盼等待,或落入平凡百姓之家,或登上大雅高堂,只等待有缘人。
——品茶,这是茶经历千辛万苦磨难后,彰显成果、化作茶汤、实现颜值的辉煌过程,充满着温馨情感美,充满着诗情画意美,充满着激情寓意美。然而,茶要转变成色、香、味、形齐全的茶汤美景,还得经历一百度沸水的泡煮。蒲川人品茶大体有便泡茶、功夫茶、雷响茶多种,每一种方式出现的茶汤瞬间,都有其奇异的境界,给人不同寻常的感触。沸水与茶叶奇妙邂逅,当沸水从少至多缓缓将茶叶浸泡完,茶叶就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又像被唤醒的沉睡精灵,缓缓舒展开来,随着水蒸气的升腾,缕缕清幽香气就萦绕弥漫,带着大自然泥土的味道,带着山野森林的清新,带着岁月沉淀的清明;回头再细看沸水中的茶叶,已经慢慢伸出手脚,袅袅悬浮,翩跹起舞,飘逸洒脱,如痴如醉,如同一群调皮的顽童在水中嬉戏,如同灵动的舞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如同优美的乐曲在尘封里悠扬奏唱,当茶叶神奇般地完整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时,令人喉结蠕动的各色茶汤就出现在你的面前;端起置入杯中的各色茶汤,轻抿细啜一口,当先苦涩再甘醇最后生津的滋味顺着喉咙流淌时,仿佛一个春天的美好都浓缩在这小小的杯里,仿佛已置身于云雾缭绕的茶园而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仿佛已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轮回,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深情品味,每一口都是与大自然的心灵鹊桥,每一口都在诉说着人生的领悟哲学。
——解茶,这是一种茶颜值的广大的衍生和发展过程,别有洞天,神奇美妙,大开眼界,利质非凡。在茶乡蒲川,经过一代一代乡民对茶的长期探讨、尝试和摸索,事实上已在无意间开发出茶的新质生产力,使有限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只是苦于没有力量远播和拓展。传统意义上的解茶,就是有意识地将茶的茶果养成熟,再经过一系列的纯手工操作,原汁原味的茶油就诞生了,而用这种茶油炒出来的各类食菜或煮出来的米饭,不仅清香可口,而且还可以于无意识之中预防甚至治疗很多奇异疾病,这种在他乡似乎仍旧是鲜为人知的生活样式,在茶乡蒲川早已是见怪不怪落入寻常人家,可以毫无吹嘘地说,是茶内在的“潜美”;而解茶衍生酝酿出来的“润美”杰作,则是以成熟的茶果为主要原料,恰当配置他果佐料,纯手工制造出来的牙膏、香皂、润肤膏、化妆品、护发素等,这种作品不仅起到润肤、护肤、护发和养颜的作用,还可以防护蚊虫叮咬,甚至还可以治疗皮肤病;广大茶作用的解茶,莫过于清凉山茶厂的“茶奶”制作了:先按需要煮好红茶,降温到六十度后,再置于自动搅拌机里,紧接着将准备好的茶果油用勺子缓缓倒入,按动搅拌机开关,随着搅拌机齿轮的飞速旋转,红色的茶汤就在你的眼前神秘地耍起“魔术”来,先是淡黄色,而后是灰白色,最后是乳白色,整个过程不过就是几分钟时间,这种茶叶泡出来的茶汤与茶果制作出来的茶油,“儿娘”相会就能生出“茶奶”来的景象,实属罕见的“幻美”,而“茶奶”不仅色、香、味齐全,还有健胃、润肠、除湿、减肥、软化血管、降低三高的作用(如果摄入一些茶山上茶蜂蜜作用更加),没有见者会拒口的。如此之外,还有用红茶的茶汁煮米饭、酥炸茶叶尖、茶叶煮鸡蛋、茶油煎蛋、茶叶糕点等等,组合成一场别开生面的“茶叶宴”,真是不胜枚举。
镜头下的茶乡蒲川,比起茶的“绿美”和“壮美”来说,茶的“文美”更是一种大美、博美、真美的升华。任何一户人家都有人均一亩以上的小茶园,“家中有茶树-家居茶园中”那是平常现象。走进任何一户人家,你都会闻到浓郁的茶香,都会看到制茶流程的各种器具,都会看到客房里的功夫茶,都会看到火塘边的雷响茶,都会喝上一杯免费的茶汤。种茶、爱茶、敬茶、护茶是蒲川人的传统美德,制茶、喝茶、品茶、用茶是蒲川人的生活境况,追求茶的和谐、本真、坚韧、包容品质是蒲川人的精神向往,无处不通透着浓浓的茶文化之美。
——在茶乡蒲川,因茶形成的文化,已深深扎根于蒲川人的传统民俗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蒲川人在娘肚子里就知道茶味,每一位蒲川人从识事起就知道如何爱茶护茶,每一位蒲川人每时每刻都不会忘记对茶的尊重和敬仰,并在代代传承中养成习俗,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村寨邻里交往离不开茶,亲朋好友往来要送一包茶,讨亲嫁女用来当礼送茶,明前茶出来会邀约知己泡上一壶茶,以此表达关系要好的意义;谁家好男要到谁家说好女必须准备给月老一包好茶,谁家好女要嫁谁家好男必先考察好男家有无种茶,以此表达好男家是否真心实意、是否有底气、是否懂礼节、是否对爱情忠贞不渝,而结婚时,新郎和新娘必须给双方家庭的祖宗及双方父母敬茶;人与人交往中,喝茶时遵崇半杯敬人、满杯不敬人,晚辈给长辈递茶必须双手,并且左手在前右手相对靠后,满杯或单手都是大不尊大、不敬、无礼貌;谁家孩子出门做事,长辈都会准备下一包好茶带走,既用来协调在外的人情关系,又表达背井离乡的亲情挂念;对茶种植、养护、制作、买卖等有经验的男性,都会被别人尊敬地称为“茶人”“茶师”“茶爷”;对因茶而得道的女性都会被别人尊称为“采茶女”“茶姑娘”“茶媳妇”“茶娘”;乡民家里日常用具都无意识地在称呼前面加个“茶”字如:茶壶、茶缸、茶杯、茶罐、茶碗等;有的在发展茶业的过程中,向往好的前程,还供奉起“茶神”,每逢相关节日,就会虔诚祭拜,从不敢马虎,等等。茶如民俗,根深蒂固,无法完述其详。
——在茶乡蒲川,以茶形成的文化,不仅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已融入到经济社会生产发展的各行各业,上升为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表达,成为一道道靓丽的人文景观。在清凉山茶园门口,你会看到一尊近十米高的“紫砂茶壶”雕塑在那里,一年四季“茶水”从“紫砂壶”口流出,惟妙惟肖,姿态形象,寓意颇深;你可以在清凉山主茶园来一次高空茶山玻璃漂流,去饱览“漂流”与“赏茶”相融合的自然风光,去感受茶山与人文相结合的意念绝唱,去体验速度与清凉相搏击的纵情梦想;在清河茶文化研学馆,你可以饱餐茶叶制作的完美流程,你可以学习到鲜为人知的茶文化历史知识,你可以收获到开阔心胸眼界的一次革面洗礼,你还可以买上几包茶叶到温泉中来一次舒心养颜的洗澡、泡脚、沐浴;在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曼堆村,当一幅幅“茶画”映入你的眼帘时,浓浓的茶文化墨香味潜入你的五脏六腑那是自然的;走进老九区农耕博物馆,制茶的流程茶具,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占有一席之位等等。除此之外,采茶时的茶山歌,民间中的茶诗词,纪茶日的斗茶赛,闲暇间的茶书画、茶影戏……即便是坝外那棵千年古茶树,站着就是一种活化石的艺术、就是一种活化石的文化。
——在茶乡蒲川,茶以载道,文从心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茶德道已内化为一种人生追求。步入茶乡蒲川,无论是集镇还是村寨,无论是田园还是山野,只要你观察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人们相互交流时说的都是关于茶的话,几个人坐下来闲谈时议论大多是关于茶的事,对远方来的客人送别时都说喝杯茶再走,目光所及茶园中时有人影、与人相遇手里必有茶,一幅茶生活的景象。长期与茶相处对茶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长期耕作茶业已经从茶的身上悟出来很多生活道理,蒲川人常常把一个人对茶的态度作为考究这个人是否成熟的评价标准,形成了用对茶的所作所为来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行的处世原则。不自觉地学会了茶适宜而生、中性温和、普及大众、讲究缘法的生存方式和“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茶道即人道”的生存法则;不自觉地在家庭传承中倡导“茶以一叶之小创造莫大作用”“既能登上大堂高雅也能涉足平常百姓之家”的生命价值;不自觉地养成了茶淡泊宁静、坚韧不拔、包容豁达、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追求;不自觉地形成了茶先苦后甜、不怕磨难、沉得住气、淬火辉煌的精神向往……
镜头下的茶乡蒲川,茶的“绿美”令人眼角飞扬、舒心陶醉、心旷神怡,茶的“壮美”使人激情澎湃、豪情万丈、壮怀激烈,茶的“文美”教人文思大开、思绪万千、荡气回肠。一个“茶”字,足以开启你尘封已久的心扉,足以唤醒你沉睡不醒的灵魂,足以洗净你灰暗潮湿的感情。
图片提供:沉钩 综合 谢梦怡 闫瑗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