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合乡:针线交错技艺传承——“傣家织锦 非遗文化”进校园
“傣族织锦讲究的是耐心和细心,织锦工艺繁复,制作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
傣族织锦简称“傣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技艺。其图案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挡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润泽万物细无声。一场由五合乡组织的“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非遗传承傣族织锦技艺开始了进校园活动,在五合乡中心小学悄然上演,让我们一起跟着传承人“遇见非遗”。
现场人头攒动,十分热闹。五合乡傣族织锦文化传承人杨秀改在孩子们的围观下进行傣族织锦技艺教学和作品展示。
在手把手的教学中,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了傣族织锦的过程。从打桩、走线、上笆、裹线,再到织布机上纺织。在脚的上下踩动间,手里穿梭的棉线间,一幅美丽的傣锦便呈现在了眼前。学生在一针一线、一踩一动,间或感受到了傣族织锦之美,体验到了古老的非遗织锦魅力。大家惊叹于精巧双手的同时,更感慨自己家乡有如此“美丽”的文化,也将“傣锦”技艺印在孩子们的心中,是传承也是延续。
一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兴奋地说:“今天的活动我觉得特别有趣,平时我们都是从老师传授的知识中去了解家乡的非遗文化,而今天的活动可以让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去学习、去参与,对我来说很难忘。”体验的真切感更能感观到“非遗”文化的意义。让孩子们用这份天真与热爱将保护传统文化带到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好家乡的非遗文化。
活动最后,展示了傣锦制作的包包、发夹、耳饰等文创产品。通过讲解和触摸感知非遗文创产品,让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织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五合乡的傣族织锦是流传在傣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该乡的傣族织锦也是腾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双减”政策之下实行“五育并举”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五合乡中心小学为更好地调动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文化自信,培养孩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学校精心安排了非遗课程。把葫芦丝、噶光噶秧、傣族织锦等独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做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中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片提供:五合乡综合
- 上一篇:芒棒镇:坪地村——当老烟农遇上电烤房……
- 下一篇: 明光镇开展校园“烟卡”整治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