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棒镇:探访高黎贡山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归根结底是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日积月累、心口相传的生命记忆以及生活状态的文化基因。它扎根民间,蕴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回味历史,品味历史,在时间洪流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民族记忆与地方记忆。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芒棒镇荣获腾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傈僳族民歌、傈僳族竹口弦吹奏、傈僳族竹口弦制作技艺等3项非遗内容。
傈僳族民歌,传承人麻美湘。民歌是傈僳族群众非常喜爱的艺术活动,用傈僳族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无论是在各种生产活动,或是婚丧嫁娶时,傈僳族都要唱歌。
傈僳族竹口弦吹奏,传承人何万顺。口弦是傈僳族的传统乐器,为每一个青年男女所喜爱。弦身是以约3寸长、半寸宽的竹片制成一条沟,中间刻起一片簧,演奏者对准口腔轻轻吹弹,让弹片的声音在口腔里引起共鸣,然后以气息的调节使音色变得柔和、悠扬。口弦的音量虽小,但很动听,尤其当夜深人静弹奏时,再伴以轻声地唱诵或吟咏,就显得更加优美动听。
傈僳族竹口弦制作技艺,传承人万春城。口弦,又称“响篾”、“吹篾”或“弹篾”,傈僳族口弦制作历史久远。傈僳族口弦其形制多样,有一片、三片之分,三片口弦较常见。可以独奏、齐奏,制作工艺复杂。选料、取片、削片、制形、制舌、削制等过程技术难度大,非专业制作手非能为之。
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一直是傈僳族群众的优良传统,傈僳族舞蹈搭配上傈僳族民歌、竹口弦、三弦、竹笛,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活动便开始了。只见男女围城一圈,舞蹈步子也按圆圈来进行,伴奏者也随舞。傈僳族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活泼多变。各种舞蹈伴奏多结合舞蹈内容,采用节奏性较强的2拍或2拍、3拍混合的节奏,因此显得热情奔放,又富于泼辣、粗犷的激情,表现出傈僳族舞蹈鲜明的民族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任重道远,今后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加大传承,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把传统的手艺,传统的文化和产品推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地方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