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腾冲市边境贸易统计情况报告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市国土面积5845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014年末总人口67.2万人,有归侨、侨眷4.3万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35万余人。腾冲与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接壤,国境线长148.075公里,除有猴桥国家级一类口岸外,还有滇滩、自治、胆扎3条边境通道及11条便道,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全市对外交流合作的区位条件较好,有利于与缅甸、孟加拉、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经贸交流合作,目前经贸合作的主要对象为缅甸。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云南省“桥头堡”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腾冲市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通往缅甸的前沿阵地,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若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城镇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把腾冲打造成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不仅能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及友好往来,还可全面增强腾冲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实力。
一、腾冲边境贸易现状
截止2015年12月末腾冲市共有外经贸企业181户,其中经常性开展进出口业务的有25户。2015年1—12月,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4499万美元,同比增长1.47%,其中:进口7384万美元,同比减少50.46%;出口17115万美元,同比增长85.23%。进口商品有木材、玉石、矿产品、木炭、藤条、水果、海产品、农产品等,出口商品有木制品、日用百货、建材、机电产品、机械设备、运输车辆、摩托车、自行车、纺织品等。
目前,我县对外贸易方式从单纯的边境贸易发展成为集边境贸易、边民互市、一般贸易、境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工程承包全面发展的格局,贸易领域从单纯商品贸易拓展到境外工程承包、境外投资及境外加工等领域。截至目前,全县进出口总额上百万美元的企业有11户;全县共有9户企业经备案核准开展境外罂粟替代种植业务,种植面积41.52万亩,共计投资3.66亿元,主要种植品种有木薯、玉米、橡胶、水稻、甘蔗等18个品种。有16户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申报实施边境外经项目17个,内容有修路、架桥、建电站、建农场等。“十二五”期间,我市金鑫公司在密支那歪莫购买土地29亩,建设商贸物流类型的综合批发商场,计划开展五金电器、日用百货、农机农具、农资农药等批发销售业务,现已完成征地工作,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中。
二、边境贸易发展的新模式
1. 猴桥边合区的新活力。2003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以南亚大通道建设为重点的“云南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战略构想。之后,又进一步提出“打造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结合桥头堡建设,2010年5月,保山启动了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申报设立工作。伴随边合区建设的启动,抓招商,上项目,扩开放,猴桥口岸再次展现出新的活力。该边境经济合作区在产业上主要突出工业、仓储物流、商贸、旅游服务等产业。分为七个主要功能分区,一是黑泥塘口岸前沿门户区,满足边防、海关联检的口岸基础功能为重点,配套设置边贸互市、商贸服务、民俗体验、跨境旅游等功能;二是城镇核心区边贸产业集聚区,包含了转口加工与仓储物流产业片区、火车站前商贸片区和集广电传媒、新闻出版、珠宝加工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片区;三是新城综合功能区,期间布局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满足居住功能;四是传统风貌特色旅游区,结合下街老镇区的传统城镇风貌及周边自然环境,布局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文化观览与商业服务设施;五是环山休闲度假区,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建设以高端度假为主的环山旅游休闲区;六是三岔河生态旅游区,布局环湖旅游休闲度假和水电主题工业旅游;七是上街重大产业预留发展区。
2. 抓好密支那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构建境外物流的重要中转站。2013年,保山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华立集团签订了《关于推进缅北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书》,决定双方共同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是在密支那郊区建设连接中、缅、印市场的物流枢纽和区域贸易中心,建设以农业装备制造、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林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工业园区。目前,保山市正在与华立集团、与缅方就合作区建设相关事项做进一步的协商。我市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目前已有1户企业到密支那投资建设商品批发市场,计划在境外开展工程机械、建筑材料、日用百货批发销售业务。
3.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引进省内、国内先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驻腾冲,加强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围绕轻工产品、特色农产品、电子电器、服装和纺织品、医药等重点行业,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各类骨干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拓展电子商务销售渠道。
三、边境贸易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贸易统计改革按法人在地原则统计,不能真实反应当地边境贸易情况。如:2015年1—12月,共有106户外地企业通过腾冲口岸开展出口业务,出口金额达11218.33美元,占腾冲进出口总额的45.8%,同比增长147.23%。因其法人不在腾冲,属于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就纳不进腾冲的出口数据中。
2. 贸易的统计限额标准偏高。制度中限上企业在县一级存在门坎过高,限下比重大,数据准确性降低,影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由于县级企业多数是由过去国营、集体改制而来,绝大多数为小型私营企业。随着私营资本的积累,私营企业规模扩张需要一个渐进过程,目前,私营企业规模还不是很大,基本上还是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边境贸易的企业规模更小,目前我们统计局批零限上企业有38户,只有1户为外贸企业。
3. 贸易批发和零售性质难界定。批发与零售是按消费者的使用方向划分的,即用作生产经营消费的计入批发,用作生活消费的计入零售,这也是确定其是否计算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关键。现在,大部分企业(个体)批零兼营,个体户根本就划分不清批零。贸易统计执行的是卖方统计,而不是买方统计,按消费者的使用方向区分批发和零售的作法是不可行的。如石油制品的销售在实际经营中,主要是通过加油站对外销售,而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不可能对每位消费者的使用方向逐一询问登记,而只能按照加油站在国民经济行业中属零售行业将其销售统计为零售,从而放大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总量。
4. 统计法治意识不强。统计工作是一项对数据加以整合,并对数据加以分析的需要专业水平的工作,但是目前在企业内部统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基本上没有配置专职人员,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事业心不强,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四、对国家统计局相关制度的建议
1.建议按在地原则统计。腾冲市有106户外地企业在腾冲有进出口业务,但数据无法统计在腾冲。
2.降低县级贸易企业的入库标准。现行的贸易企业批发企业入库要到达2000万元,零售企业要到达500万元。但是对于县级多数为私营企业、个体企业,难到达标准。而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达70%左右,在现行制度下,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实际情况没有真实反映出来。
3.建议由商品销售额代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核心指标。由于批发和零售性质难界定,好些批发企业也有零售发生,但这部分数据只能算商品销售额不能体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中。
4. 强化依法管理力度。依据统计法、税法和工商管理条例,明确管理方式,强化依法管理。统计、工商、税务部门在独立执法的基础上,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合执法方式,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市场的管理力度,推进市场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进程,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5. 改进管理手段。从强化管理入手,变各部门单独管理模式为联合管理模式,建议在工商、税务、质检和统计部门实施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企业年审(年报)中部门间的相互认证功能。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实现资料共享的管理模式。在工商、税务、质检、统计部门统一采用计算机登记,实施联网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对接各部门的行政登记记录,特别是工商部门的企业登记注册情况表以及税务部门的企业税收申报表,在资料共享的基础上使政府职能部门数据统一,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部门工作的整体形象。
- 上一篇:卫计局综合监督执法所对城区二次供水进行督导
- 下一篇: 腾冲市2015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