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蝶变之路|从“生态高地”到“共富样本”

发布日期:2025-07-18 浏览: 作者:严春禄 来源:保山市生态环境局腾冲分局 打印正文

——腾冲市六维融合驱动边疆绿色振兴

【摘要】腾冲市作为云南省极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始终将优质生态环境视为提升民众生活品质、展现城市独特风貌的关键要素。依托世界物种基因库的生态本底,坚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大胆探索生态+”复合产业模式,成功开辟出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旅游资源、特色产业、健康医药、科技金融动能、美丽城乡价值与乡村振兴实效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了从生态高地共富样本的华丽蝶变,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领域书写了精彩篇章。

【关键词】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复合产业

一、背景情况

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南麓,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生态明珠,更有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美誉。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7.23%,年平均气温15.1℃,降雨量1531毫米,负氧离子平均含量每立方厘米3827个,空气清新,是天然氧吧。高黎贡山更是腾冲的生态瑰宝,被教科文组织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圈,享有世界物种基因库美誉。73个城市公园均匀分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28平方米。9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48A级景区独占全省鳌头,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先行先试,成功进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森林乡村数量全省领先,入选绿美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名单。

然而,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给腾冲带来诸多困境。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传统农业和旅游业依赖粗放式开发,生态价值被埋没。产业融合度低,旅游、农业、健康等产业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协同发展合力。城乡发展差距明显,乡村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乡村振兴缺乏动力支撑。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贯彻落实,腾冲市深刻认识到,不能再走牺牲环境的发展老路,必须探索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加之腾冲自身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旅游、农业等产业已有一定规模,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类创新要素逐渐集聚,为生态+”复合产业模式发展提供了条件。基于此,腾冲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探索生态+文化+旅游+农业+科技复合产业模式,将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各个领域,推动大生态与大数据、大农业、大旅游、大健康产业等深度协同发展,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二、做法成效

腾冲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生态+”为引领,深化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进的新路径。

(一)文旅融合引爆全域旅游。腾冲立足世界腾冲天下和顺的品牌定位,以生态基底为骨、文化内涵为魂,构建起核心景区引领、文化体验赋能、乡村特色补充、新业态创新驱动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核心景区中,火山热海凭借亿万年地质奇观吸引探秘者;和顺古镇通过116座明清古民居的修旧如旧保护,融合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等活动,年接待量突破130万人次,成为滇西文旅名片。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2162.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8.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2%15.18%。文化赋能是腾冲旅游的突出特点,将艾思奇大众哲学、地质、丝路、滇西抗战(史迪威公路、驼峰航线)等文化融入旅游,打造精品文化体验线路。固东镇江东银杏村依托3万余株银杏树,打造村在林中,林在家中,人在画中景观,2024年实现旅游收入17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发展生态旅游,建成民族文化广场、生态观光步道等,2024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24884元,实现从传统村落向生态旅游示范村的蜕变。同时,发展房车营地、夜间消费、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将藤编、土陶等非遗技艺融入生态旅游产品,大幅提升附加值,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双向共赢。

(二)农旅共生促进三产融合。腾冲以174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全链条,推动“农业种植、加工制造、旅游服务”三产深度融合。重点培育茶叶、植物油、水牛奶等绿色健康食品,建成万亩万寿菊、银杏林、生态茶园等规模化示范区,开发三七鹿茸酒等药酒药膳,延伸万寿菊等健康原料加工链,研发茶油等植物保健品,通过统一标准、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农为基、以旅为桥”打造界头万亩田园花海乡村田园综合体,举办花海旅游节、花海马拉松等,2024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500元,实现农文旅体深度融合。秉持“茶旅康养”思路,实施“区域+企业”双品牌战略,推动温泉与茶乡、茶山与小镇、茶厂与公园共建,形成“采茶体验—制茶观摩—茶席品鉴—茶宿休憩”的闭环体验。2024年,人工种植茶园15万亩,茶叶总产3.1万吨,总产值31.78亿元。“高黎贡山”、“清凉山”、“极边乌龙”等品牌远销多国,茶旅融合既让茶叶“走出大山”,又让游客“走进茶山”,实现了“一片叶子带活一个产业”的倍增效应。

(三)药旅联动壮大健康产业。作为“云药之乡”,腾冲将中药材资源与康养服务深度绑定,构建起“种植规模化、加工精细化、服务特色化”的健康产业集群。依托高黎贡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培育天麻、云茯苓、滇黄精等812种(重点80种,人工种植60余种),2024年种植面积达32.5万亩,产量4.2万吨,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农业产值24.1亿元,加工产值48.2亿元,综合产值突破89.2亿元。举办“温泉医康养论坛”,推动温泉对高血压、脑卒中的干预研究落地;东山运动员康复基地、热海疗养中心将温泉理疗与中医调理结合,形成特色康养方案;华侨城、玛御谷等7个旅居集群整合医疗、养老资源,吸引外地人群长期旅居。华宇生物、晨光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汇聚腾冲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腾药”老字号联动,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园,实现“种植—提取—制剂”全链条发展。推出“腾药治疗+温泉康养+伴手礼”套餐,让“腾药”品牌既治病救人,又成为文旅名片,推动健康产业从“单一卖产品”向“综合卖服务”转型。

(四)科技金融赋能生态产业。科技与金融的“双轮驱动”,为腾冲“生态+”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成功举办3届腾冲科学家论坛,提升科技文化影响力,3年入库高端人才392人。推动林下种植智能监测、物联网森林碳汇监测、旅游人流分析等科技成果转化。引入光筑农业建设5000亩数字蓝莓园,腾冲金子田农业打造6000亩“四路糯巧”基地,云南润垚农业打造“翡翠天麻”品牌,建成超万亩的林下天麻基地。华宇生物建成全球首条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全自动线,年产能6亿毫升,年产值1.5亿元。金融创新为生态产业“输血供氧”,包装19.45亿元高黎贡山(腾冲段)EOD项目,纳入国家金融申请库推送金融机构,为生态产业融资。通过“生态信贷”“碳汇质押”等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态修复、绿色农业,形成“保护—开发—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让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资本。

(五)城乡焕新守护生态本底。腾冲以“城乡统筹、生态优先”为原则,通过系统性治理守护生态本底,实现“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协同推进。在生态治理方面,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年均新增造林超5万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建立市、乡、村三级河(湖)长制,守护龙川江、大盈江等河流清澈岸绿,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景观带,让城乡处处见绿、步步有景。全市97个传统村落均编制保护规划,通过“修旧如旧”与基础设施改造,既守护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文化,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文化变现”,成为“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乡村振兴样板。

(六)营林护林巧变“金山银山”。腾冲通过创新生态保护与利用机制,让“绿水青山”可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探索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特色路径。猴桥镇箐口村实施天然林停伐、公益林保护,利用林下资源发展草果、林药种植,整合野生菌资源探索包山拾菌,建交易市场,实现村民增收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由靠山吃山养山富山,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以林养民、以林稳民、以林富民”的林业发展路径。中和镇新岐村从过去依赖伐木的贫困山村,到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累计造林超40平方公里,使得昔日荒山秃岭重新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95%。良好的生态环境催生了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新产业,村民通过担任护林员、经营民宿获得稳定收入,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上,成功蜕变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富裕村。

三、经验启示

腾冲凭借优良生态、独特旅游资源与深厚文化底蕴,在守护、转化、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上,探索出生态+”复合产业模式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生态红线是发展生命线。唯有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

态环境,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强化保护地建设管理,才能确保生态资源可持续,为生态+”产业提供坚实基础。牺牲环境的发展不可持续,唯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让绿水青山永续成为金山银山

(二)产业融合是价值转化器。挖掘生态资源与旅游、农业、健康医药等产业的融合点,创新生态+”模式,延伸产业链,是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的核心。腾冲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健康医药等模式,实现生态资源多元化利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品牌IP塑造是核心竞争力。注重品牌建设,打造地域特色与市场影响力兼具的品牌,是提升产品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世界腾冲·天下和顺旅游品牌提升城市形象与吸引力;特色农产品、生物医药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彰显品牌即竞争力的核心价值。

(四)多元共治是创新源动力。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制定政策、投入资金、加强监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创新,加大研发与市场开拓;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实现增收;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成果转化。多方合力才能推动生态+”复合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