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审计仰角】——腾冲市对县级国有企业审计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4-05-21 浏览: 作者:徐新芳 来源:审计局 打印正文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审计在推动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任重道远。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机关对应的企业审计提出了新要求,此文基于县级国有企业审计为例,通过县级国有企业审计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谨为浅析思考。

一、县级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县级国有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它们往往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技术优势,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投资,并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这些投资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县级国有企业在区域均衡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它们通过设立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机构,吸引外来投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这种带动作用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三)县级国有企业还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它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县级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通过对县级国有企业审计结果来看,县级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一)从治理结构来看,县级国有企业存在人才配置不优的情况。一些企业在治理结构、管理体制、运营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此外,部分县级国有企业还面临着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加以解决。

(二)从营业总收入来看,县级国有企业间的营业总收入有所差异。例如,同一地区、不同企业间的营业总收入相比较会有差异,这可能与市场环境、政策调整以及企业自身运营策略等多种因素有关。然而,也有部分县级国有企业在特定行业或领域实现了较快增长,这反映了县级国有企业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不均衡。

(三)从利润实现情况来看,部分县级国有企业在利润方面出现了亏损情况。这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成本控制不力以及经营策略不当等因素有关。然而,也有部分企业通过优化经营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三、县级国有企业审计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在县级国有企业审计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精准,使得审计结果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一)审计资源有限是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由于大多数县级审计机关未单独设立企业审计股室,也没有专门的企业审计人才,国有企业监督管理相关职能只能并入其他审计股室。企业专业审计人才欠缺,审计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企业审计的业务需求,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限制。

(二)审计覆盖率较低是县级审计机关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县级国有企业数量众多,经营情况复杂多样,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审计机关需要对每一户企业进行逐一审查;涉及内容包括财务报表、会计凭证、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工作量巨大;由于企业之间差异较大,审计机关需要针对不同的企业制订不同的审计方案;这就使得审计机关难以满足企业审计的业务需求。很多国有企业可能长期处于审计的盲区,增加了潜在风险。

(三)信息联动机制不足是县级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问题。纪检、巡查、县级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等单位与审计系统未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联动机制,导致审计部门在获取信息时缺乏全面性;单纯依靠审计机关自身力量进行摸底调研和监督管理;可能会出现方向不明、遗漏不全的情况,严重影响审计监督效果。

(四)重视程度不够是县级审计的一个阻碍问题。部分县级国有企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审计困难的一个原因。一些企业领导对审计监督的认识不足,可能将审计视为一种形式或负担,而非提升企业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有效工具。这种态度可能导致企业在面对审计时缺乏积极配合,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也有可能存在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这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

四、提升县级国有企业审计质效的对策

针对县级国有企业审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相关措施,提升国有企业审计监督能力,保障县级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国有企业审计队伍建设。首先,应加大人才选拔力度,优化审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在招聘过程中,注重选拔具有企业管理、工程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的人员,以适应审计工作的多元化需求。其次,重视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培训。可以通过组织定期的脱岗培训、企业交流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要注重提升审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在这方面的培训和实践,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相关工具和技术进行审计。再次,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晋升渠道等,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后,加强团队建设,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分享会等方式,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需求。

(二)加强国有企业审计联合监督。首先,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是关键。审计单位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如财政、税务、国资、纪检、巡查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计划和方案,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深入。通过多部门协同,可以实现对国有企业财务、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全面监督,有效防范和发现各类风险和问题。其次,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各相关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共享审计结果、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等信息,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劳动。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也是加强联合审计监督的有效途径。第三方审计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可以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提高审计的专业和权威。同时,强化信息化手段在联合审计监督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财务、业务等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这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还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

(三)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结果的运用。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结果的运用,是确保审计工作有效发挥作用,推动国有企业改进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首先,审计单位要加强对审计结果的深入分析和解读,不仅要揭示问题的表面现象,更要挖掘问题的根源和本质。通过深入剖析,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识别潜在风险,优化业务流程。其次,建立反馈与沟通机制,确保审计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企业领导。建立定期的审计结果反馈会议,让当地党委、人民政府能够全面了解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最后,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在企业内部建立审计结果信息共享平台,使相关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同时,加强与其他监管单位的沟通协作,共同推动国有企业规范运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