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审计回放】——审计视角下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的对策

发布日期:2024-05-20 浏览: 作者:徐新芳 来源:审计局 打印正文

农村“三资”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指导的意见》中,它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

一、农村“三资”审计的意义。

加强农村三资审计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和解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农村“三资”审计是确保农村集体经济资金安全的关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审计能够深入分析财务报表,查明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发现并纠正资金流失、挪用等问题;从而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防止资金被侵占、浪费或滥用。

(二)农村“三资”审计对于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资产是农民的共同财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审计能够全面检查资产的清查、评估、处置等环节;发现并解决资产流失、闲置、破损等问题;推动实施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

(三)农村“三资”审计有助于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管理。负债管理对于维护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审计能够审查借贷、担保、融资等活动;评估负债的风险和影响、提出合理的负债管理建议;从而防范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务偿还能力和发展空间。

二、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资本收益隐形化的趋势明显。通过对农村“三资”审计发现,农村“三资”管理中仍存在各种各样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权属界定不清。首先,由于一些自然村集体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疏漏。例如,未建立完整的资产管理台账,导致资产未能纳入会计核算账本登记管理,也未在“三资”管理平台上登记。这使得一些资产在购建时手续不全,使用多年仍在账外,造成了账实不符的情况。此外,一些房屋资产产权不明、管理乏力;办公设备等资产轻易购置、随意处置;进一步加剧了底数不明的问题。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导致部分集体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性资产的权属关系复杂;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使权属界定变得困难。同时,由于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也加剧了权属界定不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三资”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也可能导致农村集体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甚至引发农民群众的不满和矛盾。

(二)民主决策执行不到位。首先,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在很多农村地区,“三资”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公开和透明。农民往往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到决策的内容、背景和过程,这导致他们难以对决策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其次,农民参与度低。民主决策的核心是广泛参与,但在实际操作中,农民的参与度并不高。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关信息;或者对决策的影响和后果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再者,决策结果难以体现民意。由于决策过程的不透明和农民参与度的低下,决策结果往往难以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这可能导致决策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甚至可能损害农民的利益。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首先,会计核算制度执行不力。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会计核算不规范,未能严格执行相关的财务制度和规定。例如,有的村只登记固定资产总账,而不设明细账,导致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和管理情况。这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准确性,也可能导致资产流失和浪费。其次,财务收支管理不严格。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财务收支方面存在漏洞,如收支不记账、白条抵库、坐收坐支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违反了财务纪律,也可能导致资金流失和挪用。此外,财务公开不到位也是农村“三资”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重要表现。在一些地方,财务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完整、形式不规范等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使得村民无法了解集体资金的使用情况,也无法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四)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首先,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资产收益的分配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和规范,往往由少数人决策,缺乏公开透明性。这导致收益分配可能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甚至可能引发村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次,收益使用不规范。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使用资产收益时,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存在随意性和浪费现象。例如,一些村庄将收益用于非生产性支出,而忽视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更为重要的方面。这不仅损害了村民的利益,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导致农村三资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地方,对资产收益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手段。这导致一些村干部或相关人员可能滥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收益,甚至进行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

(五)资产资源处置不规范。首先,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产权不清晰。在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管理不善,导致集体资产、资源的权属关系不明确,产权界定模糊。这使得在处置这些资产、资源时,难以确定其真正的所有者和权益归属,容易引发纠纷和矛盾。其次,处置程序不规范。在处置集体资产、资源时,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定,确保处置的公正、公平和透明。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管理不善或监督不到位,处置程序往往被忽视或简化。例如,有的村集体资产处置未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表决通过,只凭个别村干部说了算;有的未进行价值评估或评估结果未得到认可,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或高估;还有的处置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不正当行为。

三、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首先,要制订和完善农村“三资”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这包括明确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权责和管理权限,规范资金的使用、资产的保管和资质的审核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法规的引导,确保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制度应包括资产登记、使用、处置、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的规范。同时,应建立权属登记制度,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明确权属关系,防止权属不清导致的纠纷。此外,推进信息化建设也是完善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村“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资产、资源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还能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

(二)加大民主决策,提高村民参与度。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三资”民主决策机制是关键。按照村(社区)两委(三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的要求,确保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财务预决算方案都能实行民主决策。这不仅能增强村民的参与热情;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还能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其次,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可以通过举办农民培训班、农村发展讲座等方式,使农民群众了解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此外,建立公有资产(资源)公示制度也十分重要。通过村务公开栏公告、财务公开公告等定期向村民代表通报、接受村民代表质询等形式,让广大村民掌握集体家底,接受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的监督。这不仅增加了决策的透明度,还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三)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确保财务规范管理。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三资”财务管理制度是关键。这包括制订详细的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每一项资产和资源的变动都有明确的记录和管理。其次,加强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推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定期向村民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资产变动情况等,接受村民的监督和质询。这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的信任和参与感,还能有效防止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此外,加强与其他单位的合作与协调。

农村三资”财务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如农业、林业、水利、土地、田亩等。加强这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三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