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五个一批”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腾冲市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大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开发,“五个一批”打造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保护了一批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大力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力争每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1项以上传统文化项目得到保护和发展。全市有12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佤族清戏),1个省级(滇滩水城傈僳族文化保护区)以及10个市级项目,有少数民族项目传承人74人。
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充分挖掘并宣传村寨传统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典故传说、名人文化、祖训家规等乡村特色文化。加强对民族戏剧、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族礼仪、民族节庆、民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已挖掘、整理出傣族的武术、嘎光、陀螺,傈僳族的嘟达达、射弩、阿昌族的蹬窝锣等可推广民族传统项目10余项,出版了傈僳族、阿昌族、佤族历史人物传、口传文学等书籍;定期举办腾冲市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武术竞赛项目和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等优秀表演项目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全市民族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
开发了一批民族特色旅游产品。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的形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傈僳族服饰、傣族织锦、阿昌族纺织品、佤族织锦、农民画等民族传统手工业旅游产品,把土特产品变成畅销商品。将土陶、古法抄纸、“腾编”、皮影、纸伞、布鞋、荞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黎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集加工、体验、销售、展示为一体的非遗一条街,“非遗”一条街的打造引起了各级媒体的关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造了一批民族村寨旅游景区。以“五美一最”建设工程、“兴边富民”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百千万”工程等为抓手,打造了清水中寨、五合乡帕连、猴桥镇国门新村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围绕资源条件好,因地制宜力将明光镇大竹坝、荷花镇坝派、滇滩镇水城、新华乡外坝角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A级景区,大力推广云峰旅游公司与滇滩水城傈僳族合作开发民族风情旅游体验新模式,发展壮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
弘扬了一批民族抗战文化。腾冲是滇西抗战的主战场,是抗战以来收复的第一座县城,涌现出李珍国、张文光、李根源、张问德等一大批爱国革命先驱,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也留下不少重要的遗迹遗址。腾冲还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的故乡。这些都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以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抓手,保护、修复、挖掘、整理、展示抗战文化,修缮国殇墓园,新建滇西抗战纪念馆,打造艾思奇百姓宣讲团、干部教育学院品牌和抗战文化旅游线路,把腾冲英雄之城、抗战之城的文化内涵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成功打造《梦幻腾冲》《天地正气》等一批民族精品剧目,播撒了保家卫国情怀,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旗帜。
- 上一篇:腾冲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迎来新突破
- 下一篇: 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