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适老化模式 无障碍浏览 x
当前位置: 首 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财政初心故事——红色家训代代传

发布日期:2021-07-02 浏览: 作者:李维宏(人名,专用术语) 来源:财政局 打印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希望,而我家的家训与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传承有着不解之缘。

我出身于一个共产党员家庭,父亲母亲和两位哥哥都是共产党员。我的父亲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母亲曾在村委会任职,都是老党员了,父亲母亲爱党、爱国、爱家,艰苦朴素、勤劳善良、孝老爱亲,注重家教、家风,含辛茹苦培育四个子女健康成长。回忆起来,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父亲母亲尽管很少对我们进行专门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但是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讲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抗击日寇、如何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如何推翻了三座大山,拯救了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又是如何建立并建设新中国的。正是这些讲述,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最初的印象。在父亲母亲心里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严于律己,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记得我参加工作不久,周末回到家没有看到母亲,就带着小侄儿到村公所去找还在工作的母亲,刚学会写字的小侄儿在办公桌上看见一支笔,拿起来就学写字,我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他,母亲忙完后我们就一起回家吃饭,全然忘了小侄儿手中还拿着一支笔。饭后,母亲看到小侄儿拿着笔在客厅里写字,便问侄儿哪里来的笔,侄儿说:“村公所桌上拿的。”母亲从侄儿手中拿过笔来,要把他还回去,小侄儿一看着急地哭了起来,母亲安慰说“这是公家的笔,不能拿,你喜欢写字,奶奶明天给你买新的。”小侄儿不依,坚持要这支笔,伤心的哇哇大哭。我在旁劝道“妈,不就是一支笔嘛,你就给他吧!”母亲严厉地说 “一支笔也是公家的笔,往自己家拿公家的东西,那不就是小偷吗?我是党员,又是村主任,怎么能带头拿公家的东西。”说着拿起笔就往村公所方向走,也不管侄儿哭得有多伤心,当时的我觉得母亲有点不近人情,那只是一支笔而已。母亲还笔回来已是深夜,我问母亲怎么这么晚回来,母亲说村里有点事又处理了一下。“老三,你过来,我有几句话要和你说。”母亲把我带到房间,语重心长地说道:“你17岁就参加工作,机会多但诱惑也多,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把公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要甘于奉献,要多向老前辈学习,你从小在农村长大,现在又到农村工作,一定要站在群众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第二天一早母亲便又到村公所忙去了,桌上放着几支崭新的红色铅笔,我拿起来想了想,这亮堂堂的红色铅笔不就像小小的接力棒一样,传承着共产党员那份炽热、敞亮的红心吗。因为村里要发展经济,母亲日夜奔波找出路、做工作,有时候甚至自己掏腰包解决问题,从来没有半句怨言,不辞辛劳的为村民工作着,直到后来生重病,才卸下了工作。

严于律己,甘于奉献,为民服务,这不仅仅是母亲的入党初心也是她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些原则一直在影响着我,影响着我的家庭,也是我一直坚持努力的方向。我的父亲、母亲,他们其实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知识,也讲不出太多的大道理,但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根植于心,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是共产党员,并一代代地传承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正是因为受父亲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后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27年来我一直谨记着父亲母亲的教诲,追随着前辈的足迹,工作中兢兢业业,竭尽全力,生活中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保持好自己的家风,将共产党员的血脉基因永远延续下去。我的妻子和女儿也同是共产党员,在女儿参加工作初期,我也将母亲当年说给我的话说给她听,我想这就是入党初心也是我们家的红色家训,我会一直坚持并传承下去,让红色之魂永驻家训、家风之中!

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最深沉的爱,是以清白的家风涵养向上的气质、以质朴的家风培育刚健的品格,教会子女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老老实实干事的本领,这是给子女最好的馈赠。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让我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汇聚起家庭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